活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013-04-29 21:18朱华珍
职业时空 2013年8期
关键词:观察学习内容分析自我效能感

摘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以观察学习为依据的活动课程对提高大学新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结果显示,经过8周课程的学习,32名大学新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以及总量表上得分均显著提高。时隔8周后继跟踪调查显示,课程效果保持良好,仅选择目标分量表得分有所下降。对课后反馈调查表答案的内容分析同样证实了课程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学习在信息获得、了解自我、明确目标、行动计划、启发意识方面均有所收获。

关键词:观察学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内容分析

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1]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困难,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领域中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着重大转折,除了需要增强适应能力外,如何为未来的职业决策做准备,同样影响着他们大学时代以及今后的生活质量。

班杜拉认为,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建立,离不开4种信息源,即个体的直接行为经验(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情感激发。[2]其中,替代经验是指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经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个学习过程被称为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3]研究表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不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不同,其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替代经验在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4]

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依据,设计并实施了针对大学新生的活动教学模块,并考察其实际的有效性。

一、被试与方法

(一)被试

开设课程,通过学校教务选课系统招募学生40人。对课程安排进行说明后,简单进行个别访谈,排除选课期望与课程设计极端不符合的学生,最终选定2012级本科新生共计32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17人,分别来自理、工、文、医、管等5个专业。

(二)工具

中文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CDMSE),共有39道题目,采用5点记分。问卷修订者彭永新和龙立荣的研究显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有利工具。[5]

自编的《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共计6题,均为开放式问题,调查了解每次课程后学生的主要收获和感悟,以及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

(三)方法

课程开始前利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进行前测,记录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初始情况。每次课程结束后利用《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测量,记录进展情况。所有课程完成后进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后测,并于课程结束后8周进行跟踪调查,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情况。

利用SPSS软件对3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测量数据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对《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收集的结果进行内容的分析。

(四)教学方案

班杜拉认为,由于观察学习者也可以从遭受惩罚的反面榜样身上有所学习,所以榜样范围十分宽泛,凡是学习者观察学习的对象,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但同时,班杜拉也指出,“尽管观察到惩罚使注意力集中于正在受到批评的行为,而且因此促进学习,但人们通常都回避那些遭遇痛苦结局的榜样,这种结局让观察者感到厌恶。如果让人们选择的话,人们更喜欢选那些从好结局中受益的榜样,而不是那些多次受到惩罚的榜样。”[6]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正面榜样进行课堂设计,包括毕业学长、在职校友、职场精英、社会名人、传记人物在内的各类榜样,组成8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见表1)。

表1 提高大学新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结果

(一)课程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

数据显示,8单元课程结束后,被试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以及总量表上得分均高于课前,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表示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见表2)。

表2 课程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t检验(±s)

**表示P<0.01

(二)课程结束8周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

统计显示,课程结束8周后,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保持了较高水平,除了目标选择分量表得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方面与总量表得分均没有差异(见表3)。

表3 课程结束时与8周后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感的t检验(±s)

*表示P <0.05

(三)课程反馈的内容分析

1.研究步骤。整理《课程效果反馈调查表》的回答结果,录入电脑,去除“无”、“暂时没有”等无意义答案后,获得共计27303个字的文字稿。阅读梳理后,形成有完整意义的语句1838句。其中,关于课程收获和感悟的内容占据绝大部分,有1251句,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的有587句。

将课程收获与感悟的1251句文字作为研究重点,通读后发现集中出现了以下几个主题:(1)获得信息,如:“了解了汽车行业的用人情况”;“了解了学长选择自己未来的方法”。(2)了解自我,如:“发现自己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今天自己课堂表现不够,需要更加努力”;“我和女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很高兴”。(3)明确目标,如:“好像直接就业也不错,至少学长们的情况都很好”;“我感觉目标在一点点清晰起来,这是今天课上最大的感受”;“对职业选择、需要具备的能力等都有了一些了解,觉得自己更有方向感了”。(4)行动计划,如:“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我一定要好好锻炼”;“做事要有钻研精神,显然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所以要努力了”。(5)启发意识,如:“别抱怨,职业选择问题必须面对,自己去解决”;(6)其他,如:“数据统计很强大”;“电影好看”等。

根据主题将语句归类,并进行频次和比例统计。

2.研究结果。表4统计了1251句课程收获与感悟的主题频次和出现比例。可以看到,其中关于行动计划的主题占比最多,为338句,占27.02%;获得信息与了解自我也出现较多,占比均超过20%;启发意识主题较少,仅占6.08%。

表4 课程收获和感悟主题的频次和比例

三、分析与讨论

对于观察学习的作用,班杜拉总结了以下几点:(1)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行为模式,观察者通过观察也能形成同样的行为,并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称为榜样的指导作用;(2)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使观察者加强或减弱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控制度,称为榜样的抑制作用;(3)榜样的行为能对观察者先前习得有能力做却未做的行为起社会促进作用,称为榜样的促进作用;(4)榜样的行为使观察者注意到榜样喜爱的一些物理或环境设施,会增加观察者使用类似设施的可能性,称为榜样的刺激增强作用;(5)观察到榜样表达感情易引起观察者情感的唤醒,称为榜样的情感唤醒作用。

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结果显示,观察学习的课程使学生获得了职业决策方面的信息,增加了对自我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目标,推动了制定行动计划,启发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榜样的指导作用、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刺激增强作用和情感唤醒作用的综合体现。比如,学生的反馈绝大部分都提到了传记人物、毕业校友或其他榜样的优秀品质产生的激励作用,对他们生涯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坚毅、勇敢、目标明确、行动力强等品质表示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指导作用的体现。也有学生从榜样失败的经历中有所学习,包括目标迷失、专业能力薄弱、时间规划失误等,认为自己需要避免这样的情况,这是抑制作用的体现。学生从榜样身上发现自身已有的特点,感到受到鼓舞,这是促进作用的体现。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情感被唤起,在对课程建议和反馈中较为多见,如:“很受启发,希望下次课程更好!”“今天的课让我感动,非常期待下周可以继续。”这体现了情感唤醒的作用。

课程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个方面对学生均有所帮助,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上提升显著,且效果持续。这与学生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信息、了解自我和明确目标的收获有对应性。但尽管内容分析显示学生认为课程推动了行动的计划,却未能体现在量表的测评结果中,即在量表的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纬度得分没有提升。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的行动计划较为笼统,缺少细致的计划,因而难以产生现实的推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效能感的提升,这是课程教学相对薄弱的方面。另外,即使通过课程,学生制定了详尽的行动计划,并有所行动。但因为计划实施需要时间,很难立竿见影,因而也难以即刻提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分量表的得分。

总的来说,观察学习的课程,提高了大学新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尽管难以直接推动学生在制定规划和解决问题方面提高信心,但却明显帮助学生获得了生涯发展所需的信息,增加了对自我的了解,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因而提高了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和选择目标方面等多个方面的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 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2] 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y Review. 1977,84:191-215.

[3] 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71.

[4] 朱华珍,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与影响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2009,(7):84-87.

[5] 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1.

[7] 鞠艳.榜样的力量: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8,(9):60-63.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Freshmen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by Observational Learning Based Activity Courses

ZHU Hua-zhen

Abstract: The effect of observational learning based activity cours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freshmen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is explored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eight weeks courses, the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of 32 freshmen in self-evaluat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objective selecting and sca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follow-up survey eight weeks later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remained to be good, only the scores of objective selecting scale declined slightly.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after-school questionnaire also confirm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acquired progresses i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elf-understanding, goal-identification, making action plans and enlightened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observational learning;career decision;self-efficacy;content analysis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内容分析自我效能感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我国的MOOC平台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浅析高职英语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