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动态跟进模式研究

2013-04-29 18:48马宁李红英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

马宁 李红英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的调查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条件,进而构建由教育基地、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组成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态跟进模式。最后,从运行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教师文化素质提高和网络技术作用等四方面探讨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自适应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关键词: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动态跟进教育模式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由于高校扩招的因素影响,众多高校毕业生存在着基础不够宽厚、人文底蕴薄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欠缺等弊端,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是内化于心灵深处,既反映主体(人)对文化客体(文化知识)的认知关系,更反映主体对文化客体的一种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既是一个人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为了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自适应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探索与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动态跟进模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同时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动态跟进模式,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方法,围绕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我们自编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调查问卷,从传统文化素质、异域文化素质和艺术文化素质等方面,采用选择和开放式问答的形式,对西安理工大学理、工、管、文科学生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采用了指导教师简要说明,大学生集中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00份,回收问卷886份,有效问卷874份,有效率为98.65%。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知识结构失衡,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文化素质的提升

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有82.3%大学生将目光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对文化素质的提升关注不够,呈现知识视野的局限化倾向。仅仅有56.8%的同学平时经常阅读文化类书籍,而41%同学只关注专业书籍的阅读,其中对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仅有不到2%。调查中有的同学甚至表示“专业知识学不好,文化素质再高也没有用”,从而严重割裂了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之间的关联,没有注意到当今多元化社会,用人单位除了看重专业技能之外,同样注重文化素质。

2.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特别是撰写总结报告、实践论文和演讲等表达层次不清晰、逻辑性较差、语句不通顺,直接影响了自己真实意思的表达,有的甚至被曲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的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他们试图通过阅读、参加文学社团、演讲辩论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3.意识到提高文化素质的必要性,但兴趣不足,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在調查中显示,大学生对加强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你是否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的调查中,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肯定回答,“你认为文化素质在未来发展是否重要”的调查中,有8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肯定回答,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文化素质的提升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分别针对传统文化和跨文化素质的调查中发现,有53%同学对中国的古典名著和历史文化不熟悉且对第二外语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清,总是试图寻找捷径,以提高急需使用的传统文化和第二外语,从而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不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平时积累,这样并不能真正形成支持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文化素质”。

4.文化素质概念模糊,对文化素质中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理解较为肤浅,“两课”教育对文化素质的促进效果明显

在调查中发现,近50%的大学生对文化素质的概念认识模糊,对形成文化素质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理解较为肤浅。在“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具体朝代”的调查中,能完整说出仅占2.8%,且其中几乎都是陕西生源的大学生。在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和对“高校校训、校风和学校精神了解”的调查中,知之甚少。但有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两课”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动态跟进模式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辅以文化熏陶、精神塑造,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巩固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积累和润物无声的过程,基于此,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动态跟进模式,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跟进机制,以便文化素质教育能有效自适应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动态跟进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动态跟进模式

1.教育基地建设——保障跟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6月颁布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和2005年颁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增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的主要任务是:(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培训,组织编写文化素质教育教材和相关读物;(3)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4)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的规章、制度,规范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5)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的新路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产生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成果。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能够有效保障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整合校内、校外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统一部署,发挥基地的协调、指导、辐射、示范作用。

2.校园文化活动——实时跟进

高校积极开展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1)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史馆,校内和校外的人文景点、古迹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2)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访谈等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拉近与社会的距离,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3)高校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平台,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其次,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大学生读书、书评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定期举行以“读书活动”为主题的报告会、交流会、演讲比赛、知识競赛、征文、书评等形式多样的文化素质活动。

再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紧抓关键、紧跟时代、紧贴学生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种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报告,针对大学生最缺乏、最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组建一支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报告团,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科学学术讲座、报告。邀请人文科学造诣较高的社会知名学者、专家定期来学校为学生讲学。同时,网络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时效、最具实际,最直接的载体,要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第二课堂的优势作用,利用网络论坛等互动性较强的平台,举办各种网络活动,如举行话题讨论,对热门话题,以及大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进行讨论;组织欣赏传统文化艺术,鼓励文学创作、发掘民俗风情、关注社会发展、科技前沿等,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大量的有价值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3.课堂教育教学——主动跟进

充分重视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理念,构建整体优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即在低年级学生中按照“大文科、大理科”的学科大类进行组织教学,高年级再向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以加强“通才”的教育成份。譬如,国内一些高校在低年级实行的书院制或学部制的培养模式,陕西师范大学于2006年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成立的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和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就是按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大类进行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以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和学生终生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每门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十分广泛,大学中所有课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能找到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点[2]。如《大学物理》课程中,每个物理现象和物理理论的产生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物理文化知识,在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中,穿插物理文化知识的介绍和物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应用,这样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一举多得。

再次,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必修课教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作用,同时开设好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尤其是对理工科学生开设文学、音乐、影视欣赏、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使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做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连续性。

4.校园环境熏陶——有效跟进

周远清指出:“高等院校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这是学校的立身之本。” 一个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让学生时时刻刻处于一种人文科学的氛围之中,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能够激发起勇于拼搏、不断创新的斗志。所以,必须要建立宁静、和谐、健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个大学的文化品位是由学校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等凝结而成的,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首先,高校要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来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指引全校师生的行动。这是建立高品位校园文化环境的基础。譬如,西安理工大学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作为学校精神,以“育人为本、知行统一”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着学校蓬勃发展。其次,学校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的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这是建立高品位校园文化环境的关键。最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离不开学校的“硬件”建设保障,学校要加强治理周边环境、完善内部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有序的校园环境。要增设人文景观,校园的建设布局、建筑结构,应突出学校的文化精髓,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1.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协同共管和积极配合。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文化素质基地科学、有效运行,以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的目标。首先,学校要成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例如有的学校成立了“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规划全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其次,还可以成立专家组,专家组由校内外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主要的职能是指导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并且给予评价和监督;再次,各学院应成立由分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学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院领导和分团委书记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策划、组织、落实本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工作。各工作部门和职能部门要明确各个具体岗位的职责,职责划分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做到各负其事,各司其责,但又协调配合。最后,还应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学生群体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和受益对象,他们是管理、监督文化素质教育的天然主体。

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是个体在自然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接受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个体参与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由课堂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创新这三个部分有机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首先要遵循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和实践心得体会,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情操和科技创新精神。

3.提高教师文化素质

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必须动态地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将教师的文化素质跟进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作为提高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首先,专业教师应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和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增强自身的人文功底。要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内涵,将法哲、文历、数理等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文化视野、精神理念、道德观念融会贯通,并以此作为自己进行教学、科研的基础,使自己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以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渊博的人文知识来引导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次,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还表现在其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做学生真正的师范。

最后,高校領导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为教师进修学习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并通过一系列奖惩机制,鼓励和督促教师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4.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作用

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以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不断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受益面,便捷文化素质教育的渠道和手段,增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进平台。学校应选取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文化、社会热点、科研成果等精品内容,建立自然科学精品库、人文社科精品库等,并定期进行更新,以满足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学校还可以组织网络文化大讲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网络讲学;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辩论会、网络征文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同时,应增加校园网的文化内涵。围绕各校所拥有的文、史、哲、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鼓励他们推出自己的学术网页或相关内容,向大学生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品位。

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优势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高校可以将德育课程内容融入到高校网络文化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建设,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文化阵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利用网络文化中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要发挥教师的网络引导功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各种不健康的“垃圾”信息也混杂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做出判断与选择,准确选择自己所需知识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网络平台,主动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探究式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和,进而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科学性、系统性的工程,课堂教育、环境熏陶、实践创新是这个系统中三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动态跟进模式是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丽英.理工院校文化素质课程设置的审视与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24(3):94-97.

[2] 刘礼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3):158-161.

[3] 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J].琼州学院学报,2007,14(4):19.

[4] 论高校文化素质基地及有效运行[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8(2)96-98.

[5] 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80.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
山西省2022年对口升学本科、专科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录取办法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大学生之歌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