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摘要: 在教学中追求实效,让学生有收获,是新课改下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教学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精心设计习题、精心讲评,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探究 教学反思 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表现可以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地学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等。”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标准,只有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和终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性课堂的标准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这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重点是:这节课哪些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谈话”或“学生阅读”快速地完成,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我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例如在《人类遗传病》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同时更加尊重遗传病患者,能冷静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人身上的遗传病。通过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有助于理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更好地提高人口素质。还有在讲《生物的多样性》时,及时补充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
二、有效的课堂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但是一节课的内容绝不能泛化,不能漫无边际。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内容的深广度、适切性等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每节课都应该有中心有重点,要解决学生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觉得这节课听完以后,明显感到有进步有提高。
[例如]有关基因突变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部分改变而发生的
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D.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并且都是有害的
其中A项说明了基因的本质,B项阐明了基因突变的原因,C项指出了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D项是关于基因突变的特点的描述。在这一题中,几乎把关于基因突变的内容复习了一遍。所以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还有,在一节课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久久回味。然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切合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要求增强习题评讲的针对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升,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合理整合两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了酶后的一次测验中有这样一题:
[例如]能正确说明酶不同于一般催化剂的催化特征之一的是( )
A.酶都是蛋白质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C.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提高
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很多学生错误选择了B答案,本题答案是D。我们在评讲时就必须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讲清楚: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酶虽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但一般的酶最适温度是37℃,如人体内的各种酶都是这样,低于或高于37℃,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并不是越高越好。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同时还要对解答这类问题做归纳:酶的特性是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增强习题讲解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生物课堂以教师的“精讲”为主,甚至老师不讲,只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这种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低效的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堂则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要真正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習的参与者。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在参与中努力做到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2]余文森,黄国材,陈敬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08.
[3]叶澜.《好课五标准》参考文献.
[4]黄甫全.《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新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课程·教材·教学,2006(1):29-34.
[5]金玉梅,靳玉乐.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课程·教材·教学,2006(3):27-33.
[6]林祖荣.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