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 高晓旺
“留守儿童”队伍庞大,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关心他们。但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关照不多,有很多“问题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媒介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的“问题儿童”现象还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些针对“问题儿童”的对策,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家庭教育提供智力保障。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1.与孩子同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长任教师,“问题儿童”更需要父母的教育。为了及时纠正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引导“问题儿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每个家庭最好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孩子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关注孩子成长,给予孩子温暖,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更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2.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而“问题儿童”的产生往往和这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这种亲情,减少问题的产生呢?首先父母应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以弥补这种缺失。从调查结果看,父母频繁和“问题儿童”联系的仅占8.3%,还有37.7%的人很少和“问题儿童”联系。父母应经常与孩子联系,多打电话回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学习和心理状况,最好在工作不忙时尽可能多地回家,尽量增加回家的频率,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亲情的温暖,这样能更有效地帮助“问题儿童”。其次要主动联系学校,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成长动向,促使他们健康全面发展。再次,父母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转变,父母的处事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以后的为人处世,所以要从正面引导孩子做好人。多与孩子谈话,积极与孩子交流,灌输健康向上的思想,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然后才能适应外面世界的竞争。
二、健全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优质教育环境
1.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问题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平等的权利,并能得到更多的在家庭教育中得不到的爱。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给“问题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表率,引导“问题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减少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尤其是对“问题儿童”的影响,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2.加强家校联系,强化监管力度。
学校应积极推行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问题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定期家访,特别是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时间及时与他们沟通,让学校和家庭能够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
3.关注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塑造。
学校教育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要给予更多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真正发挥“知心话吧”、“心灵驿站”的功能作用,帮助“问题儿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重建自信,使其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营造社会教育氛围,塑造儿童完美心灵
1.创造和谐环境,关注“问题儿童”的成长。
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问题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整治农村治安,监督周边文化市场,为“问题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各基层组织可以对“问题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问题儿童”自立自强,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如书法比赛、棋艺切磋、美术展览等有益身心的活动,既可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又可以促进“问题儿童”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2.构建责任机制,加大儿童保护力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问题儿童”的合法权益,使“问题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和受保护权等。要明确建立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完善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落实“问题儿童”监护主体的教育和管理责任,依法维护“问题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问题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更多地反思,共同解决。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为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消除“问题儿童”心灵上的荒漠,引导他们重拾学习与生活的信心,还他们一片广阔绿洲,让他们拥有一个花样童年。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01).
[3]范先佐.“流动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4.
[4]李中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其对策;德育与心理期刊,2008(2).
[5]于茜,常冉,焦永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基于对江苏省淮安市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理论研究》期刊,2008.2.
[6]杨静慧.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