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妙用

2013-04-29 06:00李凤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9期
关键词:乐声妙用体味

李凤

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在他传授给学生的六项技艺中“乐”排第二位,并且他的学生也在乐上有一定造诣,并受到音乐的教化,如《论语·待坐》章中记载: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礼记》说:“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音乐陶冶情操提升了曾皙的人生境界。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诗歌教学中,不妨也让乐来教化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乐声就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它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乐传意会,茅塞顿开变为可能。在我的诗歌教学过程中妙用音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妙用乐曲营造氛围,在愉悦的心情中,让学生迅速入境。比如在学习《琵琶行》的时候,在导入部分,我配上《琵琶语》的纯音乐,伴随着优美的琵琶声,我开始引导学生体悟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相逢,由乐而起,由乐而终。一如伯牙与子期,在有月的秋夜,琵琶声撼动了白乐天的愁思,而我配乐的导语也让学生渐入佳境。情境教学,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而乐声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只有选择准确的乐曲,才能传达出诗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比如学习《赤壁赋》的时候,我为四个段落各选了一首乐曲,乐曲的基调与每个段落内容保持一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诗乐合一的滋味。特别是第二段,我选取了一段哀婉的箫曲,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响起之后,同学们诵读的声调与表情变得深沉、凝重,让我感受到乐声化人,诗可以感而不教。于是我把准备的提问与讨论全部删除,就让学生配乐,反复诵读,连同我自己也沉浸在了深深的体味之中,也许“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在我们师生的身上也体会到了吧!所以音乐教化可以省去枯燥的说教,在音乐的特定氛围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自然事半功倍。

第二,妙用歌声,激发兴趣,在乐学的动因趋动下,让学生更易穿越时空,体味诗意。

比如在教《氓》时,我用动力火车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开启全课的大幕。我把歌词打在PPT上,并亲自深情地演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历史惊人地相似,曾经先民的爱情生活,何尝不是今天的恩怨故事。我以歌解诗,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自己不熟悉的情感领域,更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在古代,词是用来演唱的,所以我在宋词学习中把今人的演唱引进课堂,柳永的两首词我分别选用的是林志颖与邓丽君的演唱。林志颖演唱的《望海潮》刚柔相济,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缠绵悱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了乐学、爱学并能学好的积极心态,正是学海无涯“乐”作舟。

课堂上,我还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学习李煜的词《虞美人》就直接教学生唱这首词,展开赛歌会,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有读书声,更有优美的歌声,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诗文。

第三,声画结合,打开想象,在主动探索的心理支配下,由被动的“要你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带着同学们赏析《葬花吟》,选择了一段《红楼梦》的经典片段,歌声与画面紧密融合,让学生感受到林黛玉生活在凄风冷雨中,葬花,何尝不是埋葬命如落花的自己。打开想象,体味到了画外之像,像外之像。绘画讲求留白,诗歌教学同样如此,过多地剖析破坏诗境,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化学生认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千古名篇,如何打开突破口?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的片头,展示给学生刀光剑影、战马军旗的浩瀚场面,让他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特点,当读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我问学生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学生回答,不仅看到怒涛卷雪的豪壮,更看到三国时期冷兵器交接的残酷与激烈。我很欣慰,学生达到了佛家所说的“看花非花”的境界。

在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一种思维,即诗我合一思维,利用乐声让学生入境,激发兴趣,打开想象,既能走得入,又能走得出。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品评诗歌,提高鉴赏能力,深化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这就是乐声的魅力。

(作者单位:沧县中学)

猜你喜欢
乐声妙用体味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丰满而高清晰 LA Sound(银乐声)Deviank(迪维安卡)系列发烧线材
余数的妙用
你的乐声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二”的妙用
体味细节
我爱葫芦丝
即兴写作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