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课程资源”必须成为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而言,城市和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很大差异,农村的条件比不上城市,但农村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笔者从落后农村初中学校角度出发,探讨农村初中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问题。
一、甘肃省陇西县永吉初中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语文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当代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永吉初中目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如何呢?为此笔者专门对我校及附近一所几年制学校的初中生作了一次调查,初步了解到目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
经过调查发现,两校有52%以上的教师对语文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无意识阶段,他们比较漠视语文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所用的资源是极简单、常见的事物,诸如植物(如小草、花、果)、自然(蓝天、白云)等自然课程资源,以及简单的社会课程资源。他们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仅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生活阅历,这样的语文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只停留在较低层面之上。
2.开发和利用语文校外课程资源的视野狭窄、目光短浅。
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存在很多语文校外课程资源,有校内资源、校外资源;根据语文课程资源的领域,可以分为社会因素校外课程资源,自然因素校外课程资源,家庭因素校外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老师对语文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仅局限于校内图书资料、文字、实物等资源上,而对校外资源置之不理。因此,校外课程资源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初中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关注农村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语文课外资源。农村学生天天身处山野乡间,往往对身边的一切便“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多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容易操作、节约开支,而且十分可行。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语文教学的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不足,但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积淀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开拓、利用好丰厚的素材性资源,我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和尝试:
1.让大山、树林、田野成为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春游野盏沟,与自然亲近。野盏沟自然风光秀丽,山青谷幽。离我们学校2公里。每逢春分时节,我常引导学生游家乡之山,与自然亲近。这种抒情式的体验就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或写成说明文,或写成游记,或写成导游词,还有的学生突发奇想为家乡的美景写了一段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是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灵气。参观姚家沟马铃薯种植基地,虽然它不是历史古迹,但是学生引以为自豪和充满神奇的地方。虽然马铃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作物,但是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小土豆变成大产业的农民观念的嬗变。
2.让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
开展研究民俗民风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甘肃省陇西县永吉乡何家门村的庙宇宗教文化为例,因为何家门村深处大山,民俗民风淳朴,庙宇宗教民俗文化习俗十分值得研究,我们组织学生身临其境,作深入的现场观摩,搜集了大量材料;成立家乡“庙宇宗教文化”采风小组,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最后还搞了一个汇报会。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有许多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中,比如“元宵节闹花灯”、“二月二吃豌豆”、“清明节扫墓”、“五月端午节插柳”、“六月六晒被褥”、“七月十二烙麦膳”、“八月中秋吃月饼”、“十月一送寒衣”、“腊八粥”……这些平时生活中的民俗都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探究对象。他们都觉得探究这些充满趣味,一篇篇散发着家乡风味的习作诸如《清明祭》、《吃豌豆的故事》、《六月六晒被褥》等充满生活气息和童真之气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让乡土历史文化走进语文课程资源。
永吉的红色旅游资源内容很丰富。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学生有的访问老红军,有的采访农村上了年纪的老人,搜集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红军长征在永吉的活动”“红军长征在永吉的基层政权”“红军长征幸存老红军的故事”。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校外资源是丰富的且具有开放性的,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能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这为当代偏远农村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应当明白,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语文教师的素养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在发掘、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遇到许多难题,须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