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新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文化基础

2013-04-29 17:33黄文龙
青年文学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理论基础民族声乐

黄文龙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文化向多元化格局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在经历了各阶段不同价值取向影响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如何站在世界人类文明角度反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在大众娱乐文化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以不落俗套的艺术品质在逐步寻求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以及生存发展的空间,本文从审美文化角度,探索了民族声乐发展的环境因素和理论支持基础,逐渐改进教学理念、形成新型的审美理想和能够代表时代发展步伐和文化潮流的艺术价值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方式加快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审美文化;理论基础;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一、声乐艺术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艺术家经过长时间从事声乐艺术研究工作,积极探究并且付诸实践的声乐教学结果,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和声乐教学实践必须在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创新型硕果。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在实践中存在并且逐步完善的人文科学。它要求我们在实践练习过程中,逐步仔细揣摩、回味、体会来源于理论研究方面的感悟,教學理论都应该是直接地从实践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而且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提到的声乐学习过程包括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和科学的自然阶段部分。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学生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从音乐的印象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凭听觉直接感受音乐说表达的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喜悦、欢乐、悲伤、愤怒、呐喊、幽默等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情感上、精神上理解音乐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与健康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他们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的心理,最终达到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社会效果。

二、明确自己的发音特点构建最佳发声体系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发音器官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绝对不会出现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其发声原理也都是一致的。那么,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任何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也都是有共性,存在共同的地方就有相互借鉴的东西,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文化依然如此。“西洋唱法”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审美文化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曾经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洪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适合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洪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从审美文化角度观察,发现她们大都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不同审美文化影响下的音乐作品,它是非常奇妙的“乐器”。歌唱家能够正确、科学的发声,因为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好独特的嗓音,并且把这件“属于自己的乐器”发挥到极致来表现音乐,在此期间首先必须了解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好不去做人为的、主观的,不切实际的追逐与模仿。需要强调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的嗓音就像一个人的指纹,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的嗓音构成体系,而且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嗓音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发现并且把握属于自己的发音特点,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

三、投入情感加强声乐基础训练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情感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情感内涵的体验。就像修高楼打地基,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难以承载上面的高层建筑,也无法顺利修起来。这样唱出的歌既呆板又不灵活,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实践过程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如果情绪有了,状态自然对了,这时唱歌的激情也来了,气息在自然状态下就顺畅了,千万不可故意做作、刻意进行深呼吸。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婉转动听而且有力量。

结束语

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要求学生不仅要多听名家的演唱,更加关键的是及时发现并且准确运用自己的嗓音特点,科学理解名家演唱的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机械模仿。要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的实时指导和发现是至关重要的,初学者若得不到教师指导,往往都难以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体系,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听力和基于声乐体系的准确判断力,必须对学生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及时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在准确把握自己发声特点基础上通过锻炼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乔新建.确立民族声乐双重发展途径的构想[J]音乐研究,2003(2).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 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2011年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理论基础民族声乐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