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课题SJYB05
摘 要: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残疾学生体育课程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评述,目的是开拓残疾学生体育新领域,为残疾学生体育和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简介:朱江天(1968-),男,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1、前言
学校体育是国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体育课程是残疾学生的重要权利,是残疾学生康复健身、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发展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有利于激发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倡导社会理解、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有重要作用。残疾学生体育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彰显人权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重要舞台。
2、创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健康第一”“素质教育”思想的必然
长期以来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对体育教学怎么与素质教育工程融为一体,还没较好的形式。当前我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来说还存在着问题,如何决就这些问题解必须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做创新,只有探索新的残疾学生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体现残疾体育教育的社会意义,这是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互沟通的桥梁。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形式的创新,需要以下几点改变:
2.1由单纯的竞技式的体育教学向“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变
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意义是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保持和发展他们现有的机能,不能使其再受伤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在此基础上要细心观察已教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身体会带来的影响,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接受。让学生掌握一、二种终身受益锻炼身体的方法。
2.2 由单纯的体育教学向体育康复转变
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锻炼,能矫正补偿和康复平衡残疾人身心的缺陷,提高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技能和效率,体能为生存的必要条件,增强体能、健康生活为人类的理想,而体育活动在这方面对残疾学生特别重要。由于病症的原因残疾学生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肌肉麻痹、萎缩、软弱等生理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的加重需要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运动训练。医务人员监督,建立全面的健康檔案;加强师资的培训,做到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内容,熟悉学生残疾情况,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残疾程度进行合理的运动训练是保证残疾学生体育与体育康复的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3体育课由单纯的每周一次向“健康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延伸
残疾学生的体育由于参与者自身缺陷而受限制,残疾学生参加每项体育项目都是以康复为主要目的,以恢复身体技能为出发点。本着这样目的,自然而然地就会使锻炼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趋向于基础体育的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和趣味性。选择的内容要注意伤残学生的个人能力,以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为原则。但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的非统一性、基础性”特点,决定了残疾人体育活动方法手段的单一化。而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对残疾学生的康复与保健作用远远不够,应该在课外多增加一些康复、保健常识。
3、结论与建议
3.1 残疾学生体育课程是一种特殊而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教育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单单的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活动技能,还可使那些患有残疾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恢复致残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2 为了推进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提高其科学性,提倡许多学科关注并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创出适合残疾学生学习、锻炼的教学目标、内容、计划及教学大纲,来促进残疾人体育向着更实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残疾学生体育课程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残疾学生的体育课程有其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中国残联主席、“联合国人权奖”获得者邓朴方说:“残疾人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意义。它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促进康复,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让这些残疾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和恢复体能,提高生活自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对残疾学生教育,构建一个科学的、实用的适合残疾学生锻炼、康复身体的体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