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蓉
摘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条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括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关键词:立足课本;人文素养;感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条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括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人文素养的丰富。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感知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明显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于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框架。
一、借助“导语”,自主感悟
语文教材的选文与结构,为学生的“自主感悟”提供了许多契机。其中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前的“导语”本身就是一把开启感悟课文内容的钥匙,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编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两段导语: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对于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未来、对人生还是一片茫然,而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解答了人生的疑惑。面对这些编者精心撰写的导语,学生却很容易忽视它,甚至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编写书的形式。其实,仔细品味这些写在课前的话,你会惊喜地发现,每一单元的导语都明确地揭示了阅读该单元应感悟的目标、重点、方法等,让你对本单元的课文有一个纵观的视野。即使是每一课前的导语,同样也能为你感悟全文提供帮助。
譬如,第十课《论语》的导语这样写道:“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寥寥几句道出了课文的主旨,也提醒了学生要结合自身去理解内容,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若利用好课文前的导语,快捷地把握课文的中心与主旨,这样课文预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收集材料,延伸感悟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收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点在综合性学习中明确体现出来。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的活动中,学生分组查阅了大量有关黄河的地理、历史、治理情况和文学作品的资料,并按“了解黄河”“保卫黄河”“歌唱黄河”三个方面,畅谈自己对这条母亲河的真切感受,由对黄河的保护问题,引申到怎样保护身边的环境。有的学生还以手抄报的形式,更形象地展示了自己对黄河的深情关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刚好正值端午时节,这个单元又学习了汪曾祺那篇充满浓郁水乡风情的《端午的鸭蛋》,我便让学生结合家乡的风土人情,畅谈自己是如何过端午的,大家把家乡端午的风俗和汪曾祺笔下江浙一带端午的风俗做了个对比。这次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内涵的理解,又让他们了解了传统节日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在学习完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收集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再塑生命》这篇课文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位自幼因病成为聋哑盲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最终成为知名作家。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名人、伟人身患残疾,但仍然热爱自己的生命,并通过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人的资料,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还能够联系实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我将以上两种经验广泛地应用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自主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想问题的深度也拓展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一如既往地采用以上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继续探寻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将新课标中的人文因素贯彻到教学中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第五中学)
?誗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