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梅
摘 要:安东·巴普洛维奇·契诃夫的作品《万卡》是对沙皇统治时期社会下层群體生活的一种描述,作品深切关注下层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仅对主人公万卡充满同情,而且要思考造成主人公这种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引发社会对儿童群体的关注。
关键词:叙述手法;对比;社会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一、关于作者
安东·巴普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十九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不仅在俄罗斯家喻户晓,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流行。
二、关于作品
短篇小说《万卡》是契诃夫的作品之一。小说写于1886年,1990年初便成为中学的教科书。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写作手法集中反映了帝俄时期社会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作者通过对小万卡生活的一些细节的描写,揭示了沙皇等级制度的残暴与冷酷,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主人公万卡的同情。
三、作品分析
1.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俄国,这段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圣诞节的前夜,小万卡趁着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外出祷告的时候偷偷给爷爷写信。故事中的万卡没有父母,唯一的亲人便是年迈的爷爷。由于生活的贫困小万卡被爷爷送到城里的一个鞋匠家里当学徒。小万卡在鞋匠家扮演着很多角色,他要干很多的活,各种类型的活:晚上帮着老板看孩子,白天帮老板家打杂,时不时地还要被伙计们呼来喊去。总之万卡在这里受尽了折磨,折磨到万卡写信请求爷爷将他带走,脱离苦海。万卡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虐待,不时提起乡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心吊胆地将信写完,万卡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梦乡。但遗憾的是,万卡在最后没有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信。而他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心中只有美好的憧憬,在睡梦中还看到了爷爷和厨娘。
2.写作手法
2.1平铺直叙的叙述手法
小说的开篇是一个陈述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整篇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耀眼的主人公,通篇都是借万卡之口,通过描写万卡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这个过程,从万卡的视角出发去审视这个世界。从叙述中我们得知小万卡因为不小心睡着遭到了老板的毒打;看到了万卡被老板娘用青鱼狠狠地戳了脸;还看到了那些伙计怂恿万卡去偷老板的黄瓜而饿肚子的场景。
2.2强烈的对比
开场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这个年龄的孩子原本应该是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但当我们读到万卡所经受的种种折磨,不禁心头一阵。在万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现实与乡下美好幸福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我昨天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抽了我一顿,因为我摇着他们那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师傅取笑我,打发我上酒店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可是老板随手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吃食呢,简直没有……只有老板他们才大喝而特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娃娃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尽摇那个摇篮。”因此,一个九岁的孩子,天真无邪充满梦想的孩子,在现实的面前发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悲叹与哀求,足以看出他内心的苦楚。万卡的信中所反映的莫斯科那些富人的生活和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对比,正是作者想要每位读者看到的,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人与人存在着等级尊卑,就连一个九岁的孩子也逃不出这种残酷制度的迫害。比起那些富人的生活,万卡过的吃不饱,穿不暖和一不小心就会挨打的日子。通过这些对比,作为读者的我们从这巨大的落差中深刻体会到万卡的不幸。从万卡的信中我们认识到了某些城市人的冷漠残忍和一些农村人的淳朴善良。
2.3耐人寻味的结局
《万卡》这部作品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契诃夫这种巧妙的构思为该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如此普通的人物,平常的事情,却在每位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故事的结尾小万卡幸福地入睡了。可是梦醒了万卡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现实呢?是责骂?是暴打?还是毒害?作为读者的我们都很明确,第一,万卡的这封信是寄不到爷爷手中的,因为不论是谁都无法猜测到这封信该送向何方。其次,万卡在睡梦中看到爷爷在看信,整个故事都仿佛是现实与梦境的交替。万卡的梦是很美好的,一个九岁的小孩子仅有的梦想恐怕如此,就是希望爷爷将自己带回乡下,哪怕付出再多的辛苦,只要能远离现在的生活都是值得的。然而这样的期盼也只能在梦中实现。
3.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
读者读完《万卡》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是对这个九岁小男孩的同情。同情之外,还应该反思,为什么一个孩子如此单纯的梦想却难以实现。城里那么多的有钱人,随便一个人伸出一根手指头都将改变万卡的悲惨处境。然而那些上层人物,那些富人阶级一味地沉醉在自己的生活中,他们看不到其他人,更看不到穷人,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沙皇制度下的上层人物的冷漠与残忍,让人痛恨至极。契诃夫以一个九岁孩子写信这件平常的事情来揭示沙皇黑暗制度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悲苦以及童工的悲惨命运。《万卡》这部作品将我们的视线引到了社会弱势群体——童工身上。有关童工这一话题的讨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去关注社会的这一群体,投入更多的心思去关爱儿童。
四、结语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小说。他往往截取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对一些细节和人物的描绘,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小说通过不足三千字的描写,用一个九岁男孩的所见所闻,画出了19世纪末俄国农村和城里的穷人和富人的生存状态,通过万卡的亲历揭露了剥削阶级的凶残和暴虐,写出了底层人民贫穷但却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态度。小万卡的命运不再是某个人的命运,他的命运是整个儿童群体命运的体现。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万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也应该思考造成这种不幸的根本原因——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与残暴。
参考文献:
1.彭焕萍。契诃夫小说《万卡》与《瞌睡》的互文理解。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13(2)
2.杨柳。小议《万卡》与《雾都孤儿》异曲同工之妙。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