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生活 思辨成德

2013-04-29 00:44郑杨青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品德德育儿童

郑杨青

有位教育者曾经说过:“德育是学生成长之需,是学校教育之首,是素质教育之魂,德育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关爱、唤醒、期待和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说,是实践、体验、感悟和养成;德育对于学校发展而言,德育是先导,是原动力。”翻开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标准就鲜明地提出了品德与生活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些理念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结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特点以及一线教学中使用该教材的状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小学品德课程回归生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的效益。

第一,以教本为载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通过有效活动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校本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會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一课时,我就把学生带出教室,请同学坐在花池边,躺在草坪上,闭上眼,听着优美的音乐,伸出双臂,用双手去抚摸太阳,用笑脸去接受阳光。通过亲身体验,感知阳光的明媚。接着,我和学生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感受影子与阳光的关系,和学生一起在阳光下吹泡泡,体验阳光色彩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和太阳有关的游戏,让学生自己谈有关太阳的知识。这样,在愉快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我带领学生充满激情地对着太阳高喊:“太阳,我们爱你!”

第二,以活动为载体,让活动的娱乐性、教育性、思想性贯穿半小时课堂当中。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教师针对儿童德育教育的评价要尊重儿童自尊,关爱每一个孩子,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循序渐进地,润物细无声地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儿童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儿童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请情境,把主题内容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体验是维系品德与生活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在温暖的集体里》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想象我们班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并用多媒体再现我们班在学校歌咏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运动会中的种种表现。当学生看到歌咏比赛的情境时,全班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表情,不由自主都跟着唱起了歌儿;当学生看到运动会中100米赛跑的情境时,都不约而同地喊出了李明耀,加油!……”“噢 !李明耀得了第一名!”这些欢呼声、歌声不正是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感受吗?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第三,结合儿童生活实际,科学设计活动内容、让儿童参与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德育认知能力。我们要创设儿童德育教育生成的环境,让德育教育走出单纯的书本说教,走进儿童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心理学认为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小学生尤其容易激动,即使效果很好,一旦下课后走出教室,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行动阵地。同时,《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

总之《品德与生活》中展开的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适合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它努力让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在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行,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猜你喜欢
品德德育儿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