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013-04-29 00:44吴益民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课文资源

吴益民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呢?笔者认为加强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文字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程的特点,同时指出应当采用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因为母语课程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老师应当立足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教材,创设语言实践机会。

一、把握语文课程特征,营造语言学习氛围

语文课不同于数学和英语课,它是一门母语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课程。以数学课的方式去教,必定会上得机械、枯燥而使学生厌倦;像英语课那样上,势必会显得浮躁、单调而令学生无所得。语文课应当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通过不断的对话,在课堂上流溢出浓浓的语文味,这其中,学生应是主体。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勇于表达,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相当重要。

1.借助教材内容,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苏教版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是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二泉映月》,在初读课文时,在介绍阿炳的生平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听一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婉转深沉的曲调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那么再回到课文中去感受阿炳创作的经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倍增。到第三课时结束时,再来欣赏乐曲,在“二泉映月”的背景下来背诵相关段落,此时学生的理解、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长江之歌》等,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学唱(即背诵),在不一样的环境中指导学生背诵,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反而能激起学生无尽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不仅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更能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情境。例如《詹天佑》一课,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课文的难点,那么下载一个FLSH动画,在学生品读文字,思考揣摩,相互交流,指名演画的环节过后,再来播放这一动画,会给学生直观而正确的理解。

二、丰富课堂语文活动,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体验、参与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实践,才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参与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体验、参与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实践,才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语言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趋于熟练、完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设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活动。

例如我们中高年级的课文中有《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文章,这样的文章可以请学生“演一演”。教师应当把时间给学生留足,利用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排练,最后利用语文综合课以小组的形式来展示课本剧。我们以演课本剧为依托,激起学生表演的兴趣,接着自由分小组投入到文本中去,最终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说这样一个过程是学生将语言内化的过程。

2.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巧设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往往到了中高年级之后,举手的频率会越来越低。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到了变声期的时候,他们会变得羞于表达,久而久之则会变得习惯性不敢表达;也有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简单的问题会不屑于举手,而难的问题又不会回答,慢慢地举手的频率会越来越低,甚至出现经常性“冷场”现象。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我们老师自身出发,我们应当整合课程资源,提开放性的、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古诗时,在最后应当提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编者将这两首古诗放在同一课,有什么用意呢?”这一问题一出,相信一定会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两首古诗的比较,不难发现这两首古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朝的、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诗中都有对仗……同时,这两首古诗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一首写晴,一首写雨;一首动态描写,一首静态描写;一首颜色素雅,一首颜色艳丽……但不管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都掩盖不住它的美丽,于是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蘇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作为总结,如此整合资源,学生不仅多学了一首古诗,而且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不会增加负担。这样的训练新奇有趣一定会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活动中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课文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资源回收
品读古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