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诗静 袁伊旻 王植芳 蔡静
摘 要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学生地位的忽视,其客观原因是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进行的。本文认为高校教学改革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与科研当中,构建一种师生同生共进和谐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理性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標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更长远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育“理想公民”。科技和全球化带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促使我们不断修正对教育的期望,迫切需要我们在教育体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的教学改革是主要内容。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地位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引起真正重视。
1 高校教学改革对学生地位的忽视
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在理念、制度和评价体系方面都有明显变化。首先,教学改革在理念上转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些现代教育理念旨在打破专业狭窄化藩篱,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科学基础、提升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其次,教学改革在制度上有许多新举措。再次,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和前沿,一些课程体系能够与国际主流接轨;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更高效和多元。最后,教学评价体系也更加合情理。这些变化也使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显著提高。但是,教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其他实践研究环节中,学生的“被动性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性改观。
(1)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改革无论怎样进行,课堂教学重点仍然是传授知识,只是知识传授方式应该有所改变。现在各学科知识更新迅速,前沿问题不断涌现,这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挑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没有根本改观,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提升。
(2)学生仍然是问题的“被动思考者”。学生有问题和困惑才会有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上,学生主动就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就课程涉及的问题向教师主动发问的情况很少。没有问题或不愿回答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学生对课程兴趣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因此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3)学生仍然是讨论的“被动参与者”。在现代教学课堂,课堂讨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多数学生仍然不愿参与到教学讨论中,仍然习惯以做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习惯以讨论的方式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上述问题有可能不是存在于所有课堂和所有学生中间,或者学生自身也有一些缘由。正如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教授所言,“我国以往和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绝大多数的教改实验还是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下进行的,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改革中来,同样是深化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
2 教学改革中学生地位被忽视的原因
教学改革无论从出发点还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但是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来。学生和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容易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学生是高校的“流动人口”,而教师才是学校的“常住居民”。这种印象进而导致高校虽然在理念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强调教学的头等重要性,但是在许多政策措施上都不得不针对教师来实施。
教学改革关键需要教师的兴趣和投入,高校管理者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根本方法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对教学贡献予以承认和奖励;相信教师、依靠教师,给教师群体以充分的教学自由;保证经费与服务上的投入和支持”等等。而奖励又更在于公平公正的评价,至少“认真、细致的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最起码的尊重”,因为教师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在评价指标上应该有不同标准和办法。
3 高校教学改革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且真正让教学改革惠及学生,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管理者应该在思路上采取系统思维,更正那种将教学分解为课程设置、教材选定、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结果评定等环节的还原主义进路,并将学生吸收进教学改革中与教师一起成为教学改革的主体。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看待教学与科研、传播知识与发展知识的关系,让学生成为教学与科研主体的一部分。通常,教师既是科研主体也是教学主体,由此承担双重压力。既以学生(教学)为中心又以科研为中心的矛盾使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构建一种师生和谐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改变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局面。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一个人“独白”,他或她可以选取自己课题的问题或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或者精心准备的主题来和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我们应该使教学改革从理性知识的培养延伸到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教师应当从批评者和主导者转变为促进者,和学生建立‘主体—主体的新型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与人生观的正确培养同时蕴藏在理性知识的学习中,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师生之间的亲密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一种具身化的知识(embodied knowledge),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学习和发展,这种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个人努力,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而言之,教学改革应该使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和心理层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这样也可以使改革不只空于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学改革的深化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推动。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陈玉祥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30年.教育研究,2008(10):11-20.
[2] 潘世墨.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1(5):78-81.
[3] 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4] Erol Inelmen. 2006. Genealogy of a Pursuit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irst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4:57-64.
[5] 刘秀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生观教育如何可能.高等教育研究,2012(3):65-70.
[6] Augusto Riveros. 2012. Beyond Collaboration: Embodied Teacher Learning and the Discourse of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Reform.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31(6):6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