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刚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载体和主体,它是一个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劳技教育在达成其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从中去挖掘教育资源,把生活和劳动结合起来,获取我们劳技课教学所需的有用资源、创新内容,让劳技教育更加精彩。
关键词:劳技教育;多元;多维;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将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一个学习领域整体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个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依赖一定的条件,然而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学科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劳技课程资源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教师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多元开发课程资源,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打造灵动的课堂,不断丰富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内涵,多维度助力劳技教育目标的实现。
笔者以为,劳技教育在达成其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超越文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把生活和劳动有机融合在一起,获取我们劳技课教学所需的有用资源、创新内容。
一、充分利用身边优势,开发劳技课程资源
“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身边的资源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懂得珍惜并能充分利用。我们要学会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科学开发,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进行劳技教育、开展劳技教学的优秀素材。
1.开发学校绿化资源,开辟校内劳技基地
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绿化面积较大,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而且绿化的“剩余空间”较大。绿化区域中各种植物错落有致,花、草、树、木一应俱全,这些硬件为劳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空间。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学生可以在这里对植物进行一年四季的养护,还可以在“剩余空间”里进行间作、套种等,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劳动意识、习得了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素养,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2.利用名胜古迹资源,挖掘劳技实践素材
绍兴是江南水乡,是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风情看绍兴”,这里名胜古迹到处都是,自然风光别有洞天。每年,学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极富历史的江南古城,这极具特色的江南文化,还有这颇有亲切感的江南风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也成了孩子们手工制作中的好素材,变成了他们不断创新的灵感。
3.开发农村农业资源,丰富课外实践生活
我们的学校地处农村,孩子们从小在农村生活。农村,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劳技教育的天然基地,这一区域特点为劳技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农村处处都是宝,光是长在田野里的野菜,就可以让劳技教学大有文章可做。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广阔的田野里到处都是野菜的踪迹,马兰头、荠菜、黄花、艾草……各种野菜星罗棋布,我们要珍视这些宝贵的资源,想方设法为我所用。于是,在这个“野菜季”,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拿上剪刀、提上篮子,来到田间地头采摘各种野菜。采摘完成后,再对这些野菜进行整理,在家长的配合指导下,制作出各式时鲜糕点、烹饪出各种美味佳肴,既有劳动,又长见识,还饱口福。不起眼的野菜,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生活,而且成为劳技教学的宝贵资源。
二、合理处理现有教材,丰富劳技教育内容
劳技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其课堂也应该是活泼的、灵动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在开展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实际,把开发的劳技课程资源与劳技教材中的内容有机整合,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1.“改弦更张”——调整教材
教材的编排自有其体系,但有时我们从校情、学情出发,要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时令、风俗、地域等因素的特点,并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菱形风筝的制作》一课安排在3月底学习,与学校放风筝活动相结合;《制作书签》放在4月,与世界读书日、学校读书活动结合起来;《缝香袋》放到6月份进行学习,与端午节的传统活动结合起来。这一调整,把孩子们的课堂所学与课后实践联结在一起,为他们的创造实践搭建更宽的舞台,让他们能自由挥洒、尽情创造。
2.“取而代之”——更换教材
联系学生实际更换教材,就是将那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或者是操作难度大,或者是过于简单,或者是有安全隐患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换,使学生能够接受,喜欢学习。如,六年级教材中的《制作水火箭》一课,孩子们虽然想制作,但动力舱置办难,而且在发射时有安全问题,故我们把它更换为《制作火箭模型》的内容。再如,《制作长城模型》一课,这样的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不具挑战性,兴趣不大。在我们学校附近村子里有个古戏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孩子们常去那边玩,比较熟悉,于是我们用《制作古戏台模型》去替代《制作长城模型》,把水乡古戏台搬进课堂作为内容,难度加大了,兴趣更浓了,因为这是我们身边的事物,特亲切。
3.“无中生有”——开发教材
劳技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劳技教材也是如此,它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寻找灵感,开发教材。看到网上一组搞笑的水果图片,我们就开发了一堂《蔬果创意》课,课前让孩子们准备好各种水果、蔬菜;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画、雕、刻、切、接等操作,一个个形神兼备的创意蔬果作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观赏完了还可以继续食用,一点都不浪费。对于这样的课,用“乐此不疲”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学校空水桶放在水房里,杂乱无章,因为放的方法不对,有一个学生主动把它横着码放,不但整齐而且节约了大量的空间。由此我们想到,到处乱扔的空水瓶不如也给它重新“码放”一下,于是《空水瓶的n种组合》就诞生了,回收来的空水瓶做成的各种劳技作品琳琅满目,创意无限。由此我们想到,只要我们有心,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点滴灵感,我们都可以开发出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劳技课。
三、不拘常规课堂形式,打造开放的劳技课堂
在劳技课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离不开生活中获取的素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见微知著,学会观察,善于学习,懂得创造。因此,我们有必要打造一堂又一堂超越传统的、别具一格的劳技课,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劳动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1.请“专业老师”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一个学校里的老师所掌握技能毕竟有限,要让学生学得“博而精”,我们要虚心向园艺师、机械师、老农民等一切“专业老师”学习,请他们进来,拜他们为师。我们请来园艺师,向他们请教如何修剪花木,怎样嫁接、扦插;我们请来老农民,他教我们怎么治虫、如何锄草,让我们知道利用塑料棚栽培技术,在冬季也能吃到夏天的蔬菜。
2.把课堂搬到室外
课堂承载着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的加工处理中心。对于劳技课而言,它需要相对丰富的有形资源,而有些资源搬不上室内课堂,但我们又不得不用它,怎么办?“山不过来我过去”,我们只好把课堂搬到室外去,把孩子们带到劳动实践基地里,带到田间地头旷野中去学习。如,栽培菊花,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我直接把他们拉带到劳动实践基地,光说不练假把式,动起手来才是真功夫。孩子们站在苗圃边,教师讲解种植方法,讲完后大家试种,然后互评并指出注意点,最后分组种植。在室外课堂中,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大家相互合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验得到了深化,技能得到了强化。
3.“脚尖上”的课堂
除了把课堂搬到室外以外,有时候,为了学习的需要,我们上课的地点不固定,也就是说一堂课会在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地点切换。比如,在选学《装配简易收音机》一课时,我们先在多媒体教室讲解、看解说,然后又到“创意实践室”里进行制作,有时还要到室外或其他场地去调试。一堂课在不同的地方转,为的就是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开放而有活力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劳动技术生活体验出发,多元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把课程与生活融为一体,打造活泼、灵动的课堂,让劳技教育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
编辑 王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