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萍
摘 要:以人为本和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品德课的主要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变叙性、整体性的教学活动,让其在活动中学会感悟、体验,进而综合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从强化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模式和打造正面思想对小学思品课中“以人为本”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以人为本
小学品德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必修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重要作用。从开设的小学品德的教学过程来看,以往的小学品德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对六年级毕业的学生,教师一味地追求分数,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教师甚至和实际情况脱离,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性条文、道德观念,让很多学生出现了唯心的道德认识,常说一些大、假、空的语言。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对品德教育时效性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品德进行改革,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提高学生思想素养的同时,不断健全人格素养,保障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一、强化品德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
1.正视学生主导地位,强化品德教育理念
在品德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突破束缚人类思想的陈规课程,让品德真正起到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生活实际和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将课堂和社会、学位、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网络,将课堂演变成育人的基地,并且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通过课外活动与社会参与过程,从根本上实现品德知识性、思想性、时效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统一。也可以根据品德内容确立教育观点、主题和目标,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健康发展。在五、六年级思想品德授课时,可以根据高年级认识水平,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对课程内容自行把握,并且联系实际生活到讲台上面讲述;在教学课堂更富有趣味性的同时,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成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完善教学内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应该主动适应学生的角色变换,在师生互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填充、完善,进而满足教学需求。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中,既包含课本内容,又包括现实、生活和时代内容。因此,在教材使用中,不能一味地教条主义,必须具有灵活性。例如,适当将教材内容由繁变简,从思维、认知、记忆的角度去观察、探讨,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深刻。对于篇幅较大的内容,则需要我们减小内容。因为小学生品德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过深、过难、过大的内容都不利于学生消化,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理、
编排。
二、创新课堂模式,打造正面思想
1.创新课堂模式
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品德改革的重点。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领悟、体验的模式,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的作用,在自主判断、选择与消化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能力。如,在品德上,我们可以只传授学习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资料整理、素材探寻、观点归纳,再相互交流和讨论。当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再点拨、引导,让学生的主观作用充分展现出来,或者利用尝试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讨论,从而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如,在讲解爱护公物,关心集体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集体建设提出对应的问题,让大家对班集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再进行策略。在这过程中,大家都表示关心集体应该从小事做起,这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如,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课的讲授中,我们可以列举汶川、雅安大地震,让学生从自身的优越环境联想到灾区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正能量,学会感恩。
2.正确疏导,营造正面思想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应该道理并不难,怎样让道德认识指导实践才是难点。从调查显示来看,很多学生在目睹身边的好人做好事时经常无动于衷,而将做好事的人归类为“傻瓜”,究其原因,不是他们不明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是当前有很多道德败坏,做好事带来坏影响的事情。作为教师,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又要结合教材内容,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与优良品质,让学生明白“品德”的真正含义,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规范自身行为与思想。在科学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在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以人为本作为小学品德的精髓,在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的过程中,必须以实际教学理念、方法为基准,用心完善教学方法,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让其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蹇德顺.谈“以人为本”上好小学品德[J].科技资讯,2009(30):204.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镇赉县莫莫格乡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