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潍坊话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

2013-04-29 23:58刘萍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程度副词

摘 要:潍坊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潍坊方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文将从比较句、程度副词、指示代词等五个语法角度分析潍坊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关键词:潍坊方言 比较句 程度副词 指示代词 句末语气词 连谓句

潍坊方言,俗称潍县话,属于北方语言中齐鲁方言的一个分支,潍坊方言还可以细分为潍城方言、青州方言、安丘方言、临朐方言等。潍坊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定居,是我国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潍坊方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某些词语仍保持了古汉语的用法,如语气词“没”。

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1]作为中国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总汇了从先秦到汉代两个时代的方言,将潍坊方言划归于东齐方言。而首先对潍坊方言进行专题描述的,则为1931年《潍县志稿·民社志》[2]卷十五、十六的“方言”。当然,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埶所必至”[1],潍坊方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文将从多个语法角度来分析潍坊方言的独特之处。

一、比较句

潍坊方言的比较句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与普通话相同的是用介词“比”引入比较对象。但是,在口语中使用最多的是用“起”字引入比较对象,两种比较句不仅语序上存在差异,而且语义上也有不同。

如:① 他个头比你高。他走路比你快。 (普通话)

② 他个头高起你。他走路快起你。 (潍坊话)

在语序上,潍坊方言的“起”字比较句,是将两个比较主语放在句子的首末,修饰语(比较项)在“起”字前面,而普通话则把修饰语(比较项)放在句末。从语义上分析,普通话的比较句侧重两者的比较,而潍坊话的“起”字比较句则是侧重强调。如:①句是对两者身高和走路速度的比较,②句则强调的是他高你矮,他快你慢。

潍坊话的“起”字比较句的否定形式是在修饰语(比较项)前面加否定副词“不”。如: ②句中两比较句的否定形式即为:他个头不高起你。他走路不快起你。另外,潍坊话中还有多种表达否定意义的比较形式,最常用的还有:赶不上、不验(yan42)(普通话中无此对应字)。如:我赶不上他学习好(即:我不如他学习好)。我的衣服不验她的好看(即:我的衣服不如她的好看)。

二、程度副词

黄伯荣与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副词的定义是:“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2]副词的类型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和频度副词等七类。所谓的程度副词是指表示程度、等级等意义的副词。潍坊话与普通话在程度副词方面差异较大。

潍坊话在表达十分、极其之意时,通常用“奇”、“刚(阳轻)”、“刚(gang35)着(zhe)”来代替普通话中的“很”、“非常”或“相当”。例如普通话中的很好、非常漂亮、相当厉害,在潍坊话中就可以说:奇/刚/刚着好,奇/刚/刚着漂亮,奇/刚/刚着厉害。

用在形容词前面的“奇”、“刚(阳轻)”“刚(gang35)着(zhe)”是潍坊人日常使用的程度副词,例如,“奇/刚/刚着俊”“奇/刚/刚着窝囊”“奇/刚/刚着好”等话是人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

另外,还有在形容词后面加修饰语“不(bu)拉唧”“不(bu)溜秋”,表示程度的深浅,如“酸不拉唧”“黑不溜秋”表示酸溜溜、黑乎乎的意思。

三、指示代词

据松下大三郎的《标准汉文法》记载:“近时( 中国) 俗语无中称, 唯山东之一部有‘乜个一词。‘乜系俗字, 是中称代词。” 的确,潍坊话里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近指是“这”, 中指是“乜(nie51)”, 远指是“那”。“nie51”有音而无字, 故松下大三郎用“乜”字来记载此音。并且“乜”与代词“这”、“那”的用法完全相同。例如:

③这个、乜个、那个;

④这本书是你的,乜本书是他的。

潍坊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指示代词,如“张”与“娘(niang33)”或“囔”,它们分别是“这样”与“那样”的合音,表示这样与那样的意思。如:

⑤这样行不行?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那样就很好!(普通话)

⑥张中啵? 你为什么要娘/囔做? 娘/囔就奇好!(潍坊话)

“囔”还有一层意思,即别人在夸奖你时,你说“囔好了”,则表示“如果那样就好了”的意思,这句话本身具有轻微的否定之意,且含有谦虚的意味,表达了说话者对美好事物/事情的向往。

四、句末语气词

语气词与语气助词其实属于一类词,只不过有的流派将语气词单独列为一类,而有的流派将语气词划归为助词一类。如黄伯荣[3]、朱德熙[4]等把“的、了、吗、吧、啊、呢、呀”和 “的、地、得、着、了、过”等分列为语气词和助词, 而其中吕叔湘[5]和徐青[6]等把“的、了、吗、吧、啊、呢、呀”等词归人助词类, 称之为“语气助词”。本文将以黄伯荣先生的划分为准,将语气词单独列为一类。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子主语、状语的后头。语气分为四种: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语气,分别用一定的语气词表示。普通话中,常用的语气词实际上只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

与普通话不同,潍坊方言中常用“啵(bo)”、“么(me)”来代替上述六个语气词,表示疑问或询问语气。如:

⑦ 你去吗? 你吃饭了吗? (普通话)

⑧ 你去啵? 你吃饭了么? (潍坊话)

但是,“啵”与“么”的使用环境是不同的。从⑧⑨⑩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么”前要有助词“了”或“来”;而“啵”一般直接跟在动词、语气词或形容词之后。另外,有“啵”的疑问句中,多表示意见性询问;而有“么”的疑问句中,常表示对事情或动作行为是否完成状态的疑问。

⑨ 他写完作业了么? 你们去来么?

⑩ 中啊啵?(行不行?) 饮料好喝啵? 这件衣服漂亮啵?

潍坊方言中,还有一个句末语气词“没”需特别注意,其实“没”是在后来的普通话普及过程中由语气词“么”发展演变而来的,年轻一代用得比较多,老一辈人还是习惯用“么”,因此一切用于“么”的语境都可以用“没”来代替。

在我看来,语气词“没”跟古代汉语中“否”的用法有点相似。“否”作为语气词讲,要用在句末,表示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再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潍坊话中的语气词“没”也有“吗”“不”的意思。

五、连谓句

所谓的连谓句是指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分的句子。在潍坊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连谓句,即:主语+动作+去吧,表示建议或邀请之意。此结构在普通话中的标准语序应该是:主语+去+动作+语气词“吧”。

如莫言的《红树林》中有句话:“孩子,好好干吧,我回去了,你忙去吧……”[7] 此句中的“你忙去吧”就是典型的潍坊话,换做普通话应该说成“你去忙吧。”再如,“我们旅游去吧”(普通话:我们去旅游吧),表达的意思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发出了一起旅游的邀请。

另外,潍坊人在用此句式时,还常常在主语后加“先”字,表示建议、催促或邀请某人首先做某事。如中的句子都可以加上“先”字,变为中的句子:

你做作业去吧。 我们逛街去吧。你们吃饭去吧。

你先做作业去吧。 我们先逛街去吧。你们先吃饭去吧。

从上述所举例句来看, “主语(+先)+动作+去吧”结构的主语一般是第一人称复数、第二人称单复数皆可,如果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我”,则句末语气词“吧”要换成“了”,如“我先接电话去了”,“我先打扫卫生去了”。

综上所述,潍坊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潍坊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将会逐渐缩小,因此将潍坊方言的独特之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显得格外重要。

注释:

[1]《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共13卷,总汇了从先秦到汉代两个时代的方言。

[2]《潍县志稿》是由《潍县志》订正、增删而成,于1941年出版问世,全书15编、42卷、100多万字,《潍县志稿》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学者、文史工作者研究那段潍县历史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

[2][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7.6, P17

[4]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9

[5] 吕叔湘.主编. 现代汉语八百词

[6] 徐青主编. 现代汉语, 1990

[7] 莫言.红树林.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11, P288

作者简介:刘萍(1987-),女,山东潍坊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程度副词
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视角下我国的语言生态环境建设方略
《世说新语》中单音节程度副词的发展演变
留学生程度副词“极”的使用偏误分析
浅析程度副词“老”的语法化过程
“稀”的语法化初探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类型的研究初探
程度副词“生”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研究
从文学作品看中日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
汉韩程度副词对比及偏误分析
河南信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