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氏三兄弟》一书为读者展示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传奇一生,特别是赋予曾经处于禁谈对象的周作人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形象。周作人饱读诗书,知识渊博,与哥哥一同作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主将战斗在中国现代文坛,针砭时事,慷慨激昂。但经历了世事变迁、人情变故后,他不免落入无奈失望的境地。虽然周作人政治成分不纯,老年时期卑微过活,但是他绝对值得人们尊重,他的文章更值得人们传阅与品读。
关键词:周作人 启蒙主将 无奈 传奇
《周氏三兄弟》是一部叙述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往事的传记性书籍,作者为黄乔生。从鲁迅的出世到老幺周建人的去世,从1881年到1984年历时一百多年,期间三兄弟的种种经历以一种行云流水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周氏三兄弟的生平经历。以鲁迅为首的这三兄弟,对中国现代文坛以至整个现代中国都影响巨大的三兄弟,在黄乔生的笔下更加的鲜活、生动,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巨匠、伟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一份子。面对中国的混乱与衰落,他们同样悲愤与激抗,面对人民的愚昧与悲惨,他们同样急切与同情,这都是那个时代有志之士所共有的情感思想。但是鲁迅之所以能够被世人称为“民族魂”,周作人、周建人之所以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出一番成就,也源于他们的与众不同。整部书作着重生活经历的书写,而对于三兄弟的文学著述以及评价不多,但是这种将周氏三兄弟一同合传的尝试、大量资料的查找与筛选,对于读者来说,确是一本值得吸收阅读的书籍。
鲁迅是中国人所熟知的人物,他被称为“民族魂”,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但他的弟弟周作人却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长时期遭到文坛的封杀,随着近年来政策与思想的开放,周作人的著作渐渐被众人熟知,并且对其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称道的人也越来越多。《周氏三兄弟》这本书使人们较真实地接触并了解周作人的生平,通过这些经历的知晓也能够使人们对周作人的著作得到进一步的欣赏与理解。周作人与鲁迅一样从小就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家庭中,孩童时在三味书屋里接受教育、读书学习,哥哥读过的书作他跟着读,在当时中国创办新学的风潮中,又追随鲁迅到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周作人在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由于学校的专业科目使用英文书籍,所以他的英文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这为他以后的阅读学习与翻译写作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鲁迅为了求学前去日本,在哥哥的积极鼓励下,周作人也于不久后前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兄弟俩儿曾师从章太炎,其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人格与渊博的学问对鲁迅和周作人都有很深的影响。也正是在日本留学的这个时期,鲁迅与周作人刻苦钻研并吸收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知识,外文的翻译水平也大大的提升,特别是周作人,他学习语言方面的天赋似乎比哥哥要高,日文、俄文、古希腊文他都刻苦学习,而语言的掌握则更加有利于他对外国书籍的阅读、理解以及使之引进中国。因此,日本留学期间既是兄弟俩启蒙欲望旺盛的活跃时期,也是他们海量知识积淀的黄金时期。虽然哥俩儿的性格经历有着些许的不同,但是求学之路却是极其相似的,因此二人的文化积淀与文学功底是同样极其厚重扎实的。但由于兴趣和专长不同,两人所走的文学道路也就有了各自的专攻与特色。
在中国陷入危难的时期,拥有一腔热血的鲁迅与周作人面对危难的中国以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国民,他们积极的开展思想启蒙运动,办刊物作文章,意欲启蒙国民的思想呼吁国民的觉醒,从而改变中国蒙昧落后的面貌。鲁迅的一生嫉恶如仇,主张睚眦必报,[1]所以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他批判当局社会的黑暗、腐败、无能,对国民的愚昧与妥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积极地战斗在文坛的前沿。周作人跟随着哥哥同样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主将,发生在他身边的学生运动与惨案,刊物上面登载的各派文章,都无时无刻地刺激着周作人的神经,使他不禁站出来立文立言,批判时事,愤慨激昂。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任新潮社的主任编辑,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的理论文章,并一直从事散文、新诗创作以及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18年,周作人所作的《人的文学》,他提到五四时期人们逐渐对女人和小儿发见,这也是以后周作人着重研究著述的两个兴趣点,他认为人首先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具有动物性,另外还具有两性,即灵与肉,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大家都是人类,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文章中他着重表达了自己对于“什么是文学”的理解和见地,那就是人的文学,人道主义的文学,而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2]需从个人做起。周作人认为,中国的文学中,人的文学很少。这篇人道主义文学的主张当时被认为是文学革命后思想革命的宣言,在文坛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不但陈独秀等人大加赞赏,进步文学青年也无不为之鼓舞。周作人和鲁迅二人此时在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新青年》上大展拳脚,鲁迅的《狂人日记》诞生,周作人也积极地响应运动,发表了这篇文艺批评《人的文学》,另外他也应和新诗运动进行著述创作,并大量的翻译外国作品,为中国青年学生带来了极新的知识与思潮,成为当之无愧的新文学的理论家。周作人也主张白话文,他认为白话文应该结合散文的朴实和骈文的华美。之后,周氏全家搬离绍兴,集体入住北京八道湾11号,两兄弟继续战斗在中国现代文坛,周作人对妇女的解放很是关注,研究也更为系统和全面,他通过介绍欧洲古代的妇女观,对性观念、性解放等进行深入探讨。在1920年与胡愈之等发起组织“妇女问题研究会”,并指出妇女要在政治上求得自由,就必须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妇女个人的独立自由,又应该同社会解放相一致。
虽然不久之后,周作人与哥哥失和,两人分道扬镳,不通音信,但是在此时开始创办的《语丝》周刊中,周氏兄弟作为最主要的作者仍然站在同一战线上。周作人仍然坚持着他的一贯主张,即反专制和提倡思想自由。他在此刊的发刊词中写道:“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我们的力量弱小,或者不能有什么着实的表现,但我们总是向着这一方面努力。”[1]周作人是《语丝》的实际主编,鲁迅则担当主笔,创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为周刊写了四十多篇文章。两兄弟都把《语丝》当成自己的刊物,对此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这个刊物在当时甚至被看作为“周派”的阵地。特别是在女师大风潮中,兄弟俩积极立言对抗当局,在整个事态发展过程中以相似的立场与观点积极发文跟进,展现出同仇敌忾的默契。
在当时军阀混战、世事艰难的状况之下,《语丝》被查封,周作人陷入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之中。统治当局换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状况却是依旧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却是依旧无望凄惨,而一直以来奋斗争取的思想变革不仅没有实现,连奋斗的阵地也被查封,加上哥哥与许广平远走上海,种种境况使周作人的锐气衰退,只剩下对未来的怀疑与迷茫。此后,周作人开始慢慢地选择逃避,他承认自己不再有信仰,“我觉得现在各事无可批评,有理说不清,我们只可‘闭门读书,做一点学艺上的工作,此不佞民国十八年的新觉悟也”。[1]周作人在这个时期所作的文章中不再发表任何的见解与主张,只是采用一种摘录他人、罗列见闻的方式进行创作,例如在1937年所写的《赋得猫》,副题为猫与巫术,他在文中说道,“现在我的写法是让我自己来乱说,不再多管人家的鸟事”。[3]整篇文章以弄园主人《夜谈随录》中一则老姨与猫的典故抛砖引玉,接着罗列欧洲各国与猫相关的巫术之事,这种较单纯的知识展示也实在是周作人的无奈之举。
在日军占领北平后,大部分的文坛战将们都纷纷南下,而周作人仍然坚持留在北平。但他并没有想要投日谋个一官半职,而只是与全家老小在北京混口饭吃而已。日本人不间断的劝服与引诱,周作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料1939年发生遇刺事件,周作人终究没有拗得过这场考验,选择了做日本人的傀儡,为他的人生浓浓涂上了一个污点。周作人热爱日本,是个亲日派,他在《关于英雄崇拜》中说,我们对文天祥等人表示钦佩,但是不能向之学习,平时要有气节,但亡国的时候再来讲究气节未免牺牲太大,这种死是没有什么益处的。[1]这也正应和了周作人的投日选择,他大概觉得即使自己保持着气节死去了也不会挽回中国的光复与强盛吧。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是社会无望的大背景,周作人的这个选择也不能不说是人之常情。但周作人也正因为这个印记从而影响了他的余生,中国解放后他卑微贫苦的活着,虽然与鲁迅失和多年,尽管某些立场观点存在冲突,但是他最后却靠着撰写鲁迅的回忆文章来获取微薄的收入来过活,也实在是一种讽刺。文化大革命爆发,周作人终究在屈辱中离开,结束了他悲剧又传奇的一生。
《周氏三兄弟》这本书对周作人着墨有限,并且同样存在着些许的偏见,但是从整体上看来,它大部分还原了周氏三兄弟的日常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过程,这无论对一般读者还是专门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入门资料。周作人最终走上了与哥哥鲁迅截然不同的道路,并且两人至死都处在失和的状态,虽然这种情况十分令人惋惜,但对于周作人的解读不应该一致偏向于质疑与批判,对待历史中的人物应采取一种客观包容的态度,人们应该客观地审视当时的社会形势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来整体全面的认识周作人,进而能够较纯粹地阅读欣赏他的散文等著作,并从中欣赏他文章的美感与知识的渊博。虽然周作人在性格上没有哥哥的大担当,并在和鲁迅失和后期处于一种闭门造文的状态,后来又在日本进驻北平之时被迫当官做事,在解放后迫于生存的压力以专写鲁迅的回忆文章过活……但是周作人这般戏剧性的人生之路,归结起来,时代的因素脱不了干系,他之所以在创作后期失去了战斗性,之所以在日本管事之下做官,之所以解放后卑怯地挣扎着,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所迫,无论是多么伟大、霸气的巨匠,面对整个大社会背景,他也很有可能退却青年时期的激抗与热血,妥协顺应着时下的社会潮流,战战兢兢地维系着自己的生命,最终在文革初期结束了他传奇式的一生。通过分析研究周作人的生平经历与创作变化也可以窥探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文人思潮,从而对那个时代的状况获得更加充实的认知,反过来通过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对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获得更加充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黄乔生:《周氏三兄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周作人:《周作人经典作品选·人的文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周作人:《周作人散文·赋得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徐铮铮(1987-),女(满族),内蒙古多伦县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