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陶渊明

2013-04-29 00:44董金鹏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官场陶渊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中缘由,闲时独到《李清照卷》,方才明白了其中的由来。原来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在与当朝宰相蔡京的政权争斗中,赵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赵挺之罢官后不足几日,他就一命呜呼了。之后不到几天,蔡京就对赵家进行了打击报复,赵家几个兄弟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明诚夫妇在回到原籍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明诚夫妇在告别京都的繁华生活之后,得到的却是潜居乡里的无限乐趣。从这之间的取名来看,易安居士对五柳先生的无限热爱,这也印证了历代文人仕途不顺时,在逆境中时,往往有归隐之心,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精神的桃花源。

读到这里,放下书卷,坐下来静静的想:一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女子,一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园隐士;一位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闺中少妇,一位是“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的典型农夫;一位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胸襟气度,而一位更有着“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豪情壮志;一位又有诗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的赞颂了为国效忠的热血将士,一位又有其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表达的是对逝去英雄的深深感佩。一男一女,虽处不同时代,但却有着共同点文士情怀,都酷爱菊花,热衷饮酒,关心国事,既豪情万丈,又儿女情长,婉约与豪放之情间或的流淌在自己的生命的血液里。

在这个冷清而凉爽的仲夏之夜,我突然想起陶渊明。

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外祖父是当时的名士,其家中藏书甚多,在优良的生活环境中,陶渊明不仅像古代士大夫学习了老庄哲学,而且还读了文、史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儒家中国正统的文化要求陶渊明“达则兼济天下”出仕为官,而道家的无为思想以及古代的神话传说的影响则塑造了一个梦幻中的理想诗人。时代的思潮,文化的熏陶培养出了陶渊明“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

年少的陶渊明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这只是他年少无知的儿时梦想,殊不知,在当时西晋时代,门阀等级制度森严,要想驰骋官场,致君尧舜,淳朴民风谈何容易。无论是远古还是现在以至将来,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能完全的画上等号。官场上的郁郁不得志,时事政治的黑暗,渊明看到了跻身官场有太多虚假的形式,有太多尔虞我诈、惺惺作态的官场争斗,也有太多敢怒而不敢言的郁闷之气,在自己儿时曾经梦想的童话里,渊明挣扎着,痛苦着、努力着……为了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的失望,终至于绝望了。他不愿意与在这浑浊的泥沼中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在那样的环境里,他活的拘束,活的很累,就像屈原一样只愿意“举世混浊而唯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果不是自己的高尚人格,何不在泥沼中浑浑噩噩,中饱私囊,失去精神而获得肉体的满足,而他不愿意“曳尾于途中”不愿意让自己掉入泥潭活的压抑、活的累赘。

在当了彭泽县令的第八十一天,上级来检查工作,属吏说当“当束带迎之”渊明再也忍受不了,随即取下官帽,扔下官印,愤怒的说出了“吾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然后大踏步的走出了县堂衙门,终止了他今生的为官仕途。他的这个动作,让我想起了一千年后的谪仙李白,在长安闲置的日子里,自己有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伟抱负,但却一直被闲置,也是在官场的刑役下,李白潇洒的走出了皇宫大院,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远古遥想回荡在历史的上空。李白也好,陶渊明也罢,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文人,真正的文人,而自古文人为官的又有多少,胸怀治国平天之大志,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往往不懂官场法则,他们太率真,太任性,太理想,实则难以承受心灵的压力,难以开启自己精神大门的钥匙。

在自己从希望、失望知道绝望的官场生活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了。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归去来兮辞》,若不是官场的失意,也许中国文学史上就会少了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文学的百花园里也就少了一份淡淡的清香,所以说,渊明的选择是中国文学的大幸。归园田居的快乐生活,那种热爱山水,亲近自然的洒脱之心流淌在时代的文字里。“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是何等的惬意,“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又是多么的温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一个真正的隐士的隐者情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边种地,一边在泥土中寻找自己的诗句。这样放浪形骸,闲云野鹤的日子是潇洒的。

闲的时候,再来看看茅屋四周的风景、感受自然的气息吧。渊明为我们留下了自己小屋的动态画面,为中国文人在塑造自己精神的家园找到了一点点模糊的影子,一点朦胧的意象,一幅清丽的山野风俗画。《归园田居其三》正是写给自己精神小屋的最好礼物:“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居室空而简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后绿柳成荫,堂前桃李争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农家在生火做饭,烟雾飘渺,依稀可见远山下的农户错落排列的样子,“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时,遥远深巷中的一声狗吠,传来的是淡淡的哀鸣,眼前桑树上的一声鸡鸣似乎报到了晨曦的来临。一远一近、一吠一鸣相得益彰,这是一幅多么恬静的山村风景图,难怪诗人心甘情愿“复得返自然”。是啊,自然的魅力是无穷的,只是我们或许缺少欣赏美的眼睛,宋代豪放派的此人苏轼,在被贬海南凄风苦雨的日子里,虽然生存条件及其艰苦,但也不是同样的发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年一叹。

然而辞官归隐的日子虽然清闲,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但没有俸银的生活是艰苦的,精神食粮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繁苦的劳作带来的是身心的憔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天刚亮就得出去劳作,月亮东升才能回家,如果不这样,收成不好,就会“草盛豆苗稀”全家人就得饿肚子了,这时候他应该担当的是家庭的主梁,是男人的责任。“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虽然疲劳,虽然辛苦,但诗人还是希望自己健健康康的,因为他要让全家过的好好的。劳作之后,“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一天的疲劳一消而尽,酒是他生命中不能抛弃的灵芝香草,仿佛只有在沉醉之中才会“躬耕非所叹”。也许诗人后悔了,我何尝不在官场上逢场作戏,迎合别人,最起码能够养家糊口,自己也不至于这么劳累。而陶渊明就是陶渊明,既然选择了离开,就义无反顾,只有在耕作的休息之余对天长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有谁能真正的理解一个隐者最高的隐逸境界呢?常人难以想象“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是对一个农户怎样的打击,而陶渊明忍受着重重的磨难,经历了身心的憔悴毅然挺过来了。既然选择了,就绝不后悔,这就是渊明的铮铮铁骨。“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到了这份天地,渊明依然坚守着自己精神的田园,试问当今有几人能够如此,或许只有对山水田园狂热溺爱的文士才会如此吧,只是我们太平庸、太平凡,没有达到诗人的境界,所以我说淘兄是真名士。

勤苦的日子不会天天如此,闲暇的时候,陶渊明还喜欢“采菊东篱下”菊花仿佛成了他情感的寄托,菊是隐逸君子的象征,历代的文士赞咏菊花的比比皆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菊花不仅是花中的君子,往往也成了诗人自己孤高远致的自况。弯着腰在东篱之下采菊花,抬头看见了远处的南山悠然而来。“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面对苍翠的青山,黄昏的晚霞,山地里一片空灵与沉静,还有天空飞过了成群的早出的归鸟,这种意境是多么的美妙,非笔墨所能形容。菊与酒是诗人的最爱,仿佛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遥远的意象。也许五柳先生会觉得寂寞,这等美景没有人能够懂得欣赏,而穿越时空隧道的烟尘,他在宋代找到了一位异性的知音。易安有词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样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寂寞。我想拥有了知音的渊明兄该含笑九泉,再也不会寂寞了吧。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这位文化史上的巨人,这位用诗歌疗治中国文人的文学巨匠,对待生死是如此的淡然。也许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让他超脱尘世,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净土。“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也许他知道,人生如浮云,转眼即逝,在伟大的人物死后也不过化作一抔黄土,消失在历史的浪花里。人生如同自然,日月星辰东升西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人生也是一样,生老病死也是一种规律,一种宿命,也许晚年的渊明与庄子天人合一了,人不过是社会中的一个符号,只要精神在,将永世长存。这就是典型的文人情怀,活的浪漫,活的潇洒,活的淡然,活在自己重塑的象牙塔里。

面对浑浊的世界,面对动荡的时局,渊明从有匡扶天下的豪情,但仅凭自己一人之力实难达到,在现实中不能达到的,古人往往塑造了一个自己建构的一个理想型的社会来借此发泄心中的苦闷。而陶渊明做到了,他为我们又塑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古代落魄文人在自己官场失意时,在自己仕途不顺时,往往自舔伤口,躲进了渊明塑造的桃花源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渊明拯救了千千万万文士的心灵伤口。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繁华夹道,落花飘零,这样的美景我不知道是不是到达了仙境,我不敢想。“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在这里陶渊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纷争的世外桃园,又像是老子所倡导的“小国寡民”的世界。陶渊明对理想中的桃园构建得越完美就表明他对现实的反抗情绪越强烈。所以我说,桃园净土的构建是渊明晚年献给社会、献给文学、献给文士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在一个静静的日子里,陶渊明带着对现实的遗憾,对理想的追求,对隐居的无悔,对死的淡然,悄悄的远离了尘世,继续去寻找他理想中的桃园净土。他的死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甚至不被当世所知。但就是这么一位慈祥的老人,这样一位隐者,他在自己精神的田地里慢慢的耕耘着,他的诗文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他不曾想到自己的诗文会带来任何的功利目的,他就为了塑造自己精神的家园。而让他不敢相信的是他的诗句会带给后世多么大的震撼。也许渊明选择静静的离开是他向往的死亡状态,或许也只有这么静静的离开才是他隐士修行的最高境界,他不求有人懂他,也不想活得疲倦,在世界的另一角,他去了,去得悄无声息。

在当今这个不可能有隐士出现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中默默的缅怀这位文化的巨人,在心中为他虔诚祷告。也许他生前是孤寂的,但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甚至在遥远的未来,他在泥土中找寻的诗句,他的白干,他的菊花,还有他精心设计的桃花源将永远的留存在我们的心中。寂寞的时候,慢慢品来,别有的温馨。

作者简介:董金鹏,黄石市有色一中。

猜你喜欢
官场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
2014年9月19日—2014年10月24日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