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文段 一举多得

2013-04-29 21:46董秀琴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实词教者友人

文言文是中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给初中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更有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要达到新课标关于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就需要教者为其架起一座桥梁,为其创设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到自编文言补充材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精选什么样的文言小文段自编文言补充材料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教师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首先是思想要积极,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力求生动有趣;再次是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总之,选文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不能给学生一种加重学业负担的感觉,不然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千淘万漉。从笔者长期的操作情况看,下列书籍可选的内容较丰富,可以作为教者的首选材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智品》《世说新语》《剪灯新话》《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成语故事》等。

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自编文言自编补充材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纠缠,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同样适用于引导学生阅读自编补充材料。

在教学中运用自编文言补充材料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五个一”:一日一篇一个实词一个疑难问题一句话心得。教师把编撰好的文言补充材料以讲义的形式印发,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篇,每篇重点掌握一个实词,每篇用一句话概括大意(教育意义),提出一个你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学生在阅读文言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路障”,这恰恰是他们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走进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文言补充材料,不借助任何工具书,凭借自己的力量,以独立的姿态“读进去”,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文本深藏的“奥秘”;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锻炼自己的阅读辨别力、理解力,用自己的智慧架设一座“桥梁”来体悟文言补充材料的无穷意蕴,从文本中“读出来”。这一“进”一“出”开拓了想象的空间,灵敏了心灵的触觉,磨砺了学生的思想,也就成功度过了文言文阅读的“高原期”。

实际操作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要“自作多情”地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想方设法地帮他们扫除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碍,不必过多地帮扶,千万不能把自编补充材料做成一道道肯德基或麦当劳式的无需学生动脑筋思考的“文化快餐”。

教者可以将阅读材料设计成如下形式:

[原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①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②。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阅读时间]

[一个实词] 值胡贼攻郡

[一个疑难问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坚持运用文言自编材料的有什么益处

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坚持运用文言自编材料,学生对这类文言小文段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提升语文素养,量的积累必然会促成质的飞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潜移默化中,文言补充材料的作用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历久弥新的精美文言小语段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滋养他们的心灵,提高语文文言素养,而且可以反哺教材文本;学生每天掌握一个实词,一年至少掌握150个实词,那么三年至少掌握450个,学生定能轻松驾驭浅易的文言文;在此过程中培养的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现代文阅读信息的整合、比较、品味、赏评的能力;写作时就会有丰富的作文素材的“原始积累”,随手拈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小故事就会使文章显得富有文化内涵,有效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真可谓一举多得。

读前精心设计,读中科学指导,读后一举多得。初中文言教学中的自编补充材料的运用正如海边拾贝,每天捡一枚美丽的贝壳,得到的却是深邃的大海。

(董秀琴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 226631)

猜你喜欢
实词教者友人
致友人(组诗)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文言实词推断法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