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照彰
摘 要:《登岳阳楼》为杜甫所做,短短四十言,触景生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体现他胸中装有黎民社稷。《岳阳楼记》为范仲淹所作,计三百六十九字,文情并茂,感人肺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言。忧国忧民思想在两名篇均得到充分体现和彰显,更使岳阳楼名扬中外。
关键词:杜甫 《登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一、岳阳楼的基本情况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古城,起源于唐肃宗时,后至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因其屹立在海拔39米的高丘上,下临洞庭,远对君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视野开阔,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名誉。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登楼远眺,气象万千,气势壮阔,构制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千古绝唱因楼而生,文化名楼因诗而名”。自唐朝开始,岳阳楼已成为天下文化名楼,历朝历代的诗人大都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名篇。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朝杜甫的诗《登岳阳楼》和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更加名扬中外。岳阳楼二楼正面悬挂着清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陈列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手书杜甫的诗《登岳阳楼》。二0一0年会暨第七届“名楼论坛”在南京阅江楼举行,岳阳楼被尊为“名楼盟主”,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一个胜地。
二、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
(一)《登岳阳楼》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性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这首《登岳阳楼》的五言律诗时,杜甫已五十七岁,贫病衰老,落魄潦倒,沿江漂流,泊舟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晚年生活坎坷,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千古传诵名篇。这首诗篇幅虽短,但气魄非常雄大,表现了诗人越是在个人不幸之时,越不忘国家和人民的高尚品格。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不只是为自己晚年的凄凉而悲切,更关心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诗人的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想不到写完这首诗的次年冬天,他就在上水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了。这首五言诗,自古以来曾引得多少吟诵者怆然泪下!
《登岳阳楼》真实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与个人悲惨的遭遇、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密联系,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真切,更加动人。我们看到临死前的杜甫,还是那样的忧国忧民,不忘国家的命运,实在令人感动和敬佩。诗人形象是衰弱的,精神却是高大的。《登岳阳楼》作为忧国忧民之作,境界高,气魄大,感情深,感人肺腑。
(二)《岳阳楼记》这首散文体现的思想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可他仍然以天下为己任,胸怀远大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明了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体现了先忧后乐的精神品质。
《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广为传诵,成为我国散文创作的经典。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乎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成为他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之源。《岳阳楼记》,写景雄伟、立意高远,人们惊叹他华美的辞彩,更加折服于他崇高的思想。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三、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性
(一)《登岳阳楼》这首诗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表现手法变化多样。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四十字,但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首联运用叙述的手法,交代了登岳阳楼的缘由。颔联运用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色,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生动性。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诗人自己的生活处境。尾联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依旧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
第二、对仗工整、用字考究。“昔”与“今”、“洞庭水”与“岳阳楼”、“无一字”与“有孤舟”对仗,极为工整。“坼” 与“浮”两个动词,点石成金,富于神韵。“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清初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第三、内容感情跳跃性强。从内容方面说,首联写诗人登楼的过程,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颔联,由写己推进到写洞庭湖,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写景中由吴楚之地到日月天空的空间跳跃。颈联,转回自身的描写,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尾联,又从自身遭际扩展到国事的描写,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写国事又有从国难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跳跃。具有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特点。全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三个境界,跳跃性强,联系却十分紧密,即杜甫晚年始终十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把景与情融为一体,把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遇紧密结合。
(二)《岳阳楼记》这首散文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独具匠心、别出新裁。《岳阳楼记》是一篇我国古代散文的佳作。作品另辟新境,避熟就生,不蹈前人窠臼,不去重复老话,换一个新角度,找一个新主题。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文章充满着对自然的赞美、对友人的赞许,但更为表现作者博大的抱负与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誉得失,以实现更高价值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跨越时代的政治远见。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第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特色鲜明。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前人之述备矣”文词简约,“览物而悲者与喜者”洋洋洒洒。文章有许多四言对偶句,明暗相衬,动静相生,音节和谐,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为文章增添了色彩。采用对比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广阔浩瀚的气势。“朝晖夕阴”,则从不同时间表现了洞庭湖不同景色的变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字简洁,像格言一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两句短语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四、作品的影响力
《登岳阳楼》被后人评为“登楼第一诗”。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王安石对杜甫非常尊敬仰慕,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在日本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最喜欢的作家。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现岳阳楼上三楼正壁,悬挂着伟人毛泽东亲笔手书杜甫这首诗的诗屏,杜甫和毛泽东,中华民族史上古代和当代的两位伟人在岳阳楼上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站在了一起,更为千古名楼增添了无限光辉。他难民身份的先忧后乐比之北宋士大夫范仲淹尤显珍贵。
《岳阳楼记》是传颂千古的名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佳句,是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行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成为一代代有抱负的政治家的座右铭。朱熹称范仲淹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欧阳修在他去世以后论定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范仲淹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精神。他的伟大在于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超前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能做到“先忧后乐”,他的行为准则为后人立下了一块思想上与行为上的里程碑,就是在今天,也是为官者之楷模。其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通人和成为后代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五位人物: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是伟大的人物,把这五人称为“五君子”。杜甫与范仲淹,跨越空间和时间,最终走到一起,关键在于他们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在道德上面,在人格上面,都有伟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江立中.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与吴小如同志商榷[J].云梦学刊,1980(2).
[2]查洪德.《岳阳楼记》评点[J].殷都学刊,1981(1).
[3]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4]胡光凡.杜甫《登岳阳楼》[N].中国文化报,201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