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少年形象

2013-04-29 00:44张艺萱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苏童成长

张艺萱

摘 要:苏童原名童中贵,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奇异的类似莫言“高密东北乡”的“香椿树街”,这条街道的原型就是苏童小时候生活过的苏州城北小街 ,苏童曾在他的小说序言中说过,他最自怜的故事都发生在香椿树街,而这些故事都与他自己的生命有关。

关键词:苏童 香椿树街 少年形象 成长

引言:游走于香椿树街上的少年,演绎了无数未完待续的成长故事,他们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孤寂、惆怅、渴望和冲动,香椿树街少年的成长结局往往是悲剧,里面的人物如同提线木偶般,那么这群少年有着怎样的性格因素?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就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少年形象的创作缘由

苏童在苏州城北的一条小街上度过他的童年时光,而这条小街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中被虚化成了“香椿树街”,这条小街上集合了达生、小拐、红旗等一批少年。他们的性格像南方潮湿的空气和灰暗的天空一样阴郁。那么这些少年形象的创作有着怎样的缘由?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潮湿的南方回忆

苏童生长在美丽的江南城市苏州,然而苏童感受到的南方却与人们印象中的南方大相径庭。破旧丑陋的旧式民房、邻里间的无聊争吵构成了苏童全部的南方回忆。苏童曾这样评价过南方生活对他的创作的影响,“我厌恶南方的生活由来已久,这是香椿树街留给我的永恒的记忆。”[1] 显然,苏童对南方生活的厌恶传递到了少年们身上,他们孤寂、惆怅又冲动、乖戾。“香椿树街”沉淀了苏童最初的南方回忆,这种回忆是混乱、驳杂的,好像梦魇一般。正因如此,香椿树街上发生的故事使人感到荒诞、怪异。

2、孤寂的童年体验

童年体验对作家而言是刻骨铭心的,甚至会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苏童曾在接受访问时这样描述过自己的童年,“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2]而苏童孤寂的童年体验直接投射在了他笔下的少年身上。首先表现为少年的孤独,孤独构成了少年的的情感底色。《沿铁路行走一公里》的主人公剑,他的名字就带有孤独的隐喻。而这种体验投射在少年身上的另一个特征便是对渴望的躁动。因为对现状的不满,少年们总是孤注一掷,他们渴望着被发现、被承认。

二、成长中的少年形象

成长是个体由幼稚到成熟的一个过程,因其蕴涵的巨大心灵秘密,往往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意义上的少年概念主要是指十二到十八岁之间的未成年人,苏童笔下香椿树街少年形象大多可以划在这个阐释范围内。香椿树街少年大多处于一种“成长中”的状态,他们身上有着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冲动和心理痛苦,他们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中跋涉着,表现出一种“在路上”的状态。

1、渴望被承认的少年

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总是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为了让人们正视他们成长起来的身心,少年不惜以暴力和性为幌子来吸引人们的视线。在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有很大一批少年都有着渴望被承认的成长心理,如《城北地带》中的李达生、《伤心的舞蹈》中的“我”,《刺青时代》中的小拐等等。“渴望”成了这类少年成长中的关键词,他们希望有所作为,然而方式选择的错误,又使他们的成长故事被迫中断,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2、被情欲所困的少年

少年的成长总是与性遭遇着。香椿树街上的少年也不例外,如《乘滑轮远去》中的“我”在一天之中接连见到猫头在房间手淫、学校书记与音乐老师在仓库里偷情。《桑园留念》中丹玉与毛头相拥着殉情而死。初尝情欲折磨的少年,因找不到正确是纾解方式,常常会更加暴力乖张。然而情欲的萌发也是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它不仅催促着少年的自省也会给少年成长带来阴影。

三、少年形象的文本意义

中国当代成长小说向上可以追溯到“十七年文学”,而新时期的文坛延续了这一主题,创作出了许多经典成长形象,而苏童笔下的少年以其颠覆性和反叛性,为当代文学呈现出了一道另类的成长景观。这种颠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少年具有内指性,其成长过程也有着私人化的倾向,他更关注那些给个体成长带来转变的重要瞬间,而不再是其背后承载的国家、社会等重大主题。苏童在塑造这类少年形象时,注重描写他们遭遇的各种心灵危机。如《伤心的舞蹈》中“我”那刚刚觉醒的自尊心被一场舞蹈演出所伤害。

其次,香椿树街少年的成长轨迹及成长结局也明显区别与以往的成长模式,那就是没有一个成长过程以完成成长而告终,成长总是未完待续的。香椿树街的少年在故事的一开始也会像经典成长人物一样经历精神危机,他们会思考现状有所反抗,反抗的结果往往会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在小说结尾他们的成长又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对世界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有精神导师来指引他们的成长,只能任凭本能的驱使,呈现出兀自成长的状态。

最后,香椿树街少年形象有着符号化的倾向,失去了复杂多面的性格。以往成长形象的塑造非常注重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凸显出其心理层面的成长。而少年们的性格却是一成不变的,或乖戾、或颓废,他们没有从成长中获取教益。从这一方面看,苏童是有意掩盖了成长中的积极面,把人物一步步的逼进他预设的结局中,少年形象的诞生更多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成长的独特认识。

结语:在近二十年的文学创作中,苏童从未停止过对这条小街的书写,从80年代的《桑园留念》到90年代的《城北地带》,达生、徐德、小拐、红旗、毛头、肖弟无数鲜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无数惊心动魄的成长故事悄然上演。这些少年形象承载者苏童本人对成长的独特认识。

注释:

[1]苏童.南方的堕落[M].安徽:黄山书社,2010.4

[2]苏童.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J]. 人民文摘,2011,第一期

参考文献:

[1]苏童.童年生活的利用[M].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

[2]苏童.世界两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3]苏童.南方的堕落[M].安徽:黄山书社,2010 4

猜你喜欢
苏童成长
《群众来信》小说集:苏童笔下的人性与宿命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主持人的话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被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