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霞
【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发现、积极思考和探究.这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对数学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要充分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势利导,重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讨论;互动;重设情景;探索;学习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然而,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要充分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因势利导,重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不久,在必修2第二章“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一节的教学中,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按照教学设计进入第二个环节——检查学生的自学,我在提问学生课本上的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时候,被提问同学的回答是:“若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这一命题在旧教材中是以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推论出现的,在新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显然,这名同学回答时出现了口误.听到这名同学的回答,有的学生在讪笑,有的同学满脸的不屑,还有的同学在窃窃私语,他们认为这名同学的回答是错的.看到这一现象,我又叫了一名学生问:“刚才这名同学的回答和课本给的一致吗?”“不一致.”“那你能说出课本上的定理吗?”“若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这名同学大声说道.这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我马上又问:“那这两名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前一名同学的说法是由线线平行得到面面平行,而后一名同学的回答是由线面平行得到面面平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第一名同学说出的命题是真是假?”同学们马上炸开了锅,有喊“真命题”的,也有喊“假命题”的,我又加了一句:“若你认为是假命题,得举出反例;若认为是真命题,你又如何通过推理论证来说服别人?”有的同学在思索,有的在相互讨论,还有的在合作摆模型,每名同学都希望得到能说服别人的答案,所有的同学都完全投入到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稍后,我让认为假命题的同学举反例,他们摆的是用钢笔当直线,翻开的课本当两相交平面的模型,但这并没有说服其他同学,马上有另外的同学站起来反驳,并且进行了很好的推理论证,认为是假命题的同学此时也是心服口服,并明白了自己的模型有误差.至此,这一命题才被全班同学所接受,我及时进行了归纳:“同学们,你们创造了面面平行的另一条判定定理,它是直接由线线平行得到面面平行,用这个定理可以绕过线面平行这一‘桥梁而直达目标!看来你们很有创造性呀!”这时候,同学们满脸的喜悦,而说出这一命题的女同学刚才的不自在早已被自豪和幸福所替代.
我很高兴有刚才同学的“口误”,有了它,让这一常用命题的得出更加自然,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有了它,让我的课堂更精彩!有了它,可以引发学生在讨论争鸣中解决问题.课堂上的这一节外生枝,被我因势利导,巧妙地加以应用,既达到了拓宽知识的目的,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切实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些在平时课堂上不易于做到的事情,在这节课上却出乎意料地做到了,这能不让我暗自窃喜?
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在每节课之前,对这些“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景进行预设,尽力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知识生成,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但又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充分运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重设情境.同时也要求我们丰富学识,在碰到一些课前未能预想的问题时,也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及数学火花不要遭到扼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應的变化.”由于每名学生都有他特有的认识事物和学习的方法,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教学上可以把这些不尽相同的认知作为学习的起点.当我们遇见教学设计外的“意外”陈述和见解的时候,我们不要急着加以肯定或否定,完全可以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错误或者探究出正确的理由,如此处理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学生心灵的智光,使其在充满情趣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个性特长,从而提高听课和学习的质量,更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