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2013-04-29 13:17:38胡爱琴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大学生

【摘 要】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生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社交平台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个人,学校,国家需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社交平台;大学生;人际关系;人人网

一、引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Web1.0时代,互联网呈现的特点是海量的信息和及时搜索,网民可以实现便捷的信息搜索。在Web2.0时代,网民不再是只接受信息的群体了,他们不仅可以浏览信息,还能生产信息,共享信息。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帮助人们形成一张网上人际关系网。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具有高效,快捷的鲜明网络信息时代色彩。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较上年底增加了1295万人,增长4.7%。目前,“人人网”是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SNS网站之一。它最初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以用户实名制为基础,开放了3000所国内大学和1500所海外大学,垄断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国梦复兴的重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今后走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等新型网络媒体或多或少会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二、人人网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第一、人人网让现实和网络人际关系实现优势互补。SNS网站的好友大部分来自于现实好友,即网络人际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网络人际关系依存于现实人际关系。高校学生的理想人际关系状态应该是现实和网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现实中腼腆,不善言辞的学生来说,SNS网络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在SNS交流平台下,可以过滤掉身份、外貌等现实的客观条件,自由地与同学、好友交流思想和看法。当问及“现实中,如果和老师交流,更喜欢哪种方式?”很多同学都倾向于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老师实现互动。高校教师根据排课表上课,下课离开教室之后,会忙于自己的科研,学生们登门办公室拜访,就显得不太现实。面对面和老师交流,学生还是有一些紧张不安。通过人人网之类的社交平台,学生可以和老师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

第二、 人人网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高效交际平台。人际交往的成本主要有经济成本、精力成本等,人人网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手机和电话是目前大学生和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常用的方式,但是如果长时间的通手机、电话,费用支出比较高。对于经济还没有独立的高校学生来说,会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浙江省内的高校已经实现联网,长号加600可拥有每月一定量的免费通话时间。但是对于外省的老同学和朋友,要保持和他们的联系,快捷地了解他们的近况和最新动态。学生可以通过人人网的状态和日志等信息,方便地获取到信息。还可以在好友的页面上留言,双方都在线的话,还可以实时通讯。

另外,是时间和精力成本。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学分制和选课的普遍推行,学习,生活的时间、地点、方式的分散,不再像中学有固定的教室和长时间的共处,以至于大学生间的交往非常有限。雖然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和社团的蓬勃发展增加了青年的交流机会,但繁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交往活动。而人人网则开辟了青年结交人人网同龄人的又一途径。便于学生花费较少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分享朋友们的最近状态。

第三、人人网拓展了高校学生的人际圈。人人网等网络社交平台让同学和好友间的交往和联络冲破了地域的限制, 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可以轻松快捷的保持交流,实现了友谊的跨时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一方面,与老朋友关系的维系,这是由于多年的求学和工作结识的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与可靠陌生人的结识,在人人网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好友这个桥梁,认识朋友的朋友。

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弱关系”这个概念。“弱关系”一般是指关系一般的熟人。在社交网站出现之前,这些点头之交通常会很快消失于人们的生活意识之外。而现在,用户可以与这些“弱关系”的人们建立好友关系,通过社交网站都可以及时捕捉到那些一面之缘的好友发布的动态。社会学家发现,弱关系的人们有时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收益,极大地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人人网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情感需求比较强烈。大学阶段又是从一个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容易受到不良刺激,会偶尔出现迷茫,焦虑和烦恼等消极状态。网络社交平台创造了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交流气愤,高校学生可以在人人网上表达自己的心声,宣泄内心的情绪。

笔者曾在《微博视角下高校德育探析》的文章中,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研。问题是:大学生希望和老师在网络交流中,多探讨哪些问题?结果,75.61%的人选择了“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疑惑和迷茫”63.41%选择了“社会上的阅历知识”。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困惑,对于未来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是大学生比较想和老师交流的话题。

三、人人网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第一、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交友,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网络游戏设计的越来越引人入胜,网络交友充满新奇和刺激。这些社交平台的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引发部分学生的网络成瘾。对网络不断重复的使用甚至着迷,进而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当沉迷于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游戏后,大学生无法自控地去浏览海量的无意义的信息,查看每一个好友的动态。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用在网络游戏和交友中,会占据到其他正常学习生活的时间。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习落后,精神萎靡的严重后果。

第二、沉迷于网络交际中,加重现实交际能力缺失。部分高校学生在上课之余就呆在宿舍,对着电脑,人人之间的现实交流越来越少。伴随着最近的高校宿舍“黄洋案”的发生,人们开始关注宿舍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很多“室友相弑”的惨案,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现实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以及必要的沟通技巧,造成矛盾的日益加深。笔者在《创建高校安全和谐的宿舍环境》的文中提到,随着网络社交的大环境下,大家都习惯在电脑前打字,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有时候,面对室友的时候,一个笑容一个眼神,或许比其他沟通都有效。因为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沟通能承载很多的意思。

第三、迷信于网络虚拟里,导致现实交往的信任危机。虽然人人网要求的是实名认证,但是人人网并未得到国家公安机关的授权,于是暴露了其有关实名注册方面的一个漏洞。近年来,网络骗子利用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的照片,制成视频,向用户的好友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另外,人人网上也存在许多虚假注册,重复注册的情况。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宋嘉卿”事件。“宋嘉卿”塑造的形象吸引了很多人气,后来证实这个人根本不存在,头像也是盗用她人的照片。社交网络上的好友很可能设计一些交往的陷阱,这无形中让高校学生开始抱着游戏的心态进行网络社交,进而将这种交友心态带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和相处里,对现实人际关系缺少了责任心和真诚心。

第四、沉浸在网络“亚文化”圈中,受到不良文化思想干扰。SNS平台特有的话题制造和传播分享功能,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人士利用,借以散布不实言论和偏激思想,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恶劣影响。过去的2012年,曾被预言是世界末日的一年。2011年日本地震,福岛核电站泄漏,中国多地发生抢盐潮,后来被称为“谣盐”事件。在人们恐惧和社会公信力缺失的情况下,高校学生也选择了在自己的SNS网站上传播,这些谣言,并且愈演愈烈。

四、对策和建议

第一、大学生自身角度。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适度地进行网络游戏和网上交友。过长时间沉溺在网络游戏和交友的同学,内心的孤独感会变强。多参加现实的班级活动,社团节目,形成一个稳定的现实好友圈。将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结合,提升现实交际能力。内心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真诚地去和身边的人建立友谊,大方和他们沟通。将网络上积累的沟通技巧,巧妙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注重网络交往道德,建立交往信任机制。高校学生要重视网络交往法制的学习,强化网络交往的道德约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辨别正确的文化圈,发表健康言论。具备鉴别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网络假象和错误舆论所误导。提高对网络的认知能力,清楚地知道社会的主流價值观,不触犯法律法规的红线。

第二、高校管理角度。高校可以发挥两课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以通识课程为载体,引导高校学生正确使用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克服网络人际关系的消极作用。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素质新兴阵地,高校可以增添网络人际交往内容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明白网络交往只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老师和辅导员需更新网络观念,紧跟时代潮流,巧妙地利用好网络社交平台这个新型的交流平台。借助社交平台的互动性,便捷性,及时性深入学生现实生活,不仅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新动态,更要洞察到社会动态和热点对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影响。

第三、政府监管角度。一方面,健全网络立法。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的问题已经日益突显。要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势在必行。中国在网络监管方面的立法远远落后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即可判刑。这是对网络交往法制管理的一个进步。另一方面。完善网络管理体系。仅仅制定法律还不够,还应制定具体的管制办法,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这些是消除SNS网站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有效办法。管理好第三方的社交平台。要求媒体重视客户隐私权的保护,不擅自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个人资料出售给其他方。如果网络平台,肆意将用户信息泄漏,需要有相关的网络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和制裁。

参考文献:

[1]郑宇钧,林琳. 当校园SNS照进现实——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探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29

[2]胡爱琴.微博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探析[J].知识经济,2013(3):132

[3]胡爱琴.创建高校安全和谐的宿舍环境[J].今日中国论坛,2013(8):83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高校图书馆的人际关系构建的探讨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29:27
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改善和教学氛围改革的探讨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35:54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0:31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6:41:12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