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宪丽
摘 要: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从增进兴趣,寓教于乐;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丰富表象,启迪思维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课堂;深度融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多媒体技术也被广大教师在教学领域中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此来认知和感悟世界。所以,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课堂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可见,语文课堂最适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增进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去思考。小学生好奇心强,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位教师在讲《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并配以声音,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如,《海底世界》是一篇描写海底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文章,教师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一套形象、直观的情景动画。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恍如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海底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海中的生物和一群群五光十色的鱼,真切地感悟到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同学们在观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着美景。从他们的表情中,教师也感受到了一种兴奋。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学生们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个个争先恐后,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丰富表象,启迪思维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将图像、色彩、动画、文字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生词或短语、语法教学不再枯燥,将知识由难化简,吸引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丰富了教学资源并拓展了师生的知识面。传统的词语教学,教师凭借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这样导致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直观的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词语的含义与画面相结合,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如,在讲解“五光十色”一词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放焰火的场景,各色焰火在夜空中竞相开放来辅助对“五光十色”的理解,学生会记忆深刻。用密密麻麻的爬山虎随风轻轻有节奏地摇摆的画面来辅助对“摇曳”一词的词义理解,就十分形象了。这样“摇曳”一词,学生不仅记住了词义,还留下了深刻的美感记忆,在以后类似语境中就会灵活运用。又如,学习白居易的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如果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讲解,即使再生动,学生也只能想象,很难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讲授这首诗时,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用录音机播放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再用多媒体放上一段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短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学生如身临其境,自然感受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
总之,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理解、想象、思维、记忆的综合能力,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整堂课也十分精彩。
参考文献:
黎凤华.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3.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教育局)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