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口”是很多皮肤病患者在就诊和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和关心的问题,不少皮肤病的老患者会主动咨询医生需要“忌食”哪些食物,而医生的回答却又千差万别,患者往往莫衷一是。有的患者因“忌口”过度而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影响了疾病的正常治疗和康复,有的则“忌”了不该“忌”的,吃了不该吃的。什么是“发物”?哪些食物需要“忌”?很多患者仍很迷茫。
什么是“发物”和“忌口”
“发物”一词在民间流传很广,是个历史性的话题。所谓“发物”,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但顾名思义,“发物”是可以引发疾病或导致宿疾发作或加重的食物。如油菜,魏晋时的《名医别录》记载:“春月食之能发膝痼疾”;虾,明代《食鉴本草》认为:“动风热,有病人勿食。”而“忌口”就是忌食“发物”。
“忌口”的科学与伪科学
在1000~2000年以前,“发物”就被发现和提出了,由于受科技水平的局限,存在对其认识的不足。尽管后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也很少有人去对“发物”进行专门的研究。因而,“发物”一直在民间流行和传说,虽然很多人并不完全相信,但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是生病了,能“忌”就“忌”了。
“发物”的确存在,很多患者在吃了某种食物后病情加重,这是事实。“发物”一说源自中国,过去西医不认可,或没有发现,近十年,西医也发现某些食物与疾病发作尤其是与过敏性疾病有关。经过研究,西医发明了检测食物过敏的试剂,叫做“食物不耐受”,名词不同,却依然属于“发物”的范畴。这表明一向讲究科学的西医,也不能回避食物与疾病的关系了。
“发物”是否人人都要“忌”
据古书记载属于“发物”的食物种类至少在100种以上,很多是人们每天必须的营养品,涉及众多食物,如蔬菜、野菜、肉类、蛋类、奶类、鱼虾蟹类、菌类、水果、坚果、酒类、调味品等,如果据书和传说统统忌食,势必导致机体摄入营养的匮乏,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健康。
通过查阅记载“发物”的文献,众多“发物”的发现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但是,这种发现多数是偶然的,并没有经过认真的统计、研究,进而确认其导致发病或加重疾病的概率,以及对哪些人群有作用,对哪些人群没有作用。
随着历史的推进,生活的改善,人们对食物的认知不断提高、改变,很多古书记载的“发物”人们并没有“忌”,却没有发生疾病或加重宿疾,因此,不少被列为“发物”的食物人们已经淡忘而不“忌”了。鉴于此,现在所谓的“发物”并非针对所有人,正常人或非特殊人群一般不必要忌食。
“发物”的分类
有的学者认为,“发物”主要是指容易导致过敏性疾病的食物,如高蛋白的食物,牛奶、鸡蛋、鱼虾等,这又把“发物”的范畴缩小了。中医把“发物”通常分为六类:
动火发物 烟、酒、葱、蒜、韭菜、狗肉、羊肉、油炸食品、卤制品等,这些食物能助热动火,伤津劫液,发热口渴,大便秘结之人不宜食用。
动风发物 虾、蟹、鹅、鸡蛋、椿芽等,患有荨麻疹、湿疹、中风等疾病者不宜食用。
助湿发物 如饴糖、糯米、猪肉、面食等,具有肥甘黏腻之性,患有湿热、黄疸、痢疾等疾病者应忌食。
积冷发物 冬瓜、四季豆、莴笋、柿子等,多具有寒凉润利之性,能伤阳生寒,脾胃虚弱者要慎食,过食会导致胃寒冷痛,肠鸣腹泻。
动血发物 白酒、胡椒、羊肉等,具有辛热入血,动血伤络,迫血外溢之性,凡是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患者,应当忌食。
滞气发物 大豆、芡实、莲子、芋头、红薯等,具有滞涩阻气,难以运化之性,腹胀、积食者应忌食。
发物确有发病的情况,但发物不一定发病,关键在于食物搭配。比如生痰性发物,如牛、羊肉,配上萝卜利湿化痰,就可以不至于发病。
动火动血类发物,如狗肉、黄鳝,如能配上寒凉的豆腐、茼蒿、白菜,就可制约其热性,那么有热疾的人也可食用。
皮肤病患者如何“忌口”,怎样科学“忌口”
很多皮肤病患者在找中医治疗时,会问及“忌口”的问题,有些中医会随口告诫:鸡、鸭、鹅、鱼、虾、蟹、牛羊肉、鸡蛋、奶、南瓜、韭菜、辣椒等等均不能吃,若是遇到回族患者,那就更加不知道该吃什么了。有的患者就什么都忌,以致于整体营养不良。因此,科学“忌口”这个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了。
首先,我觉得“忌口”的目的是尽量减少食物引发或加重疾病的几率,除了从西医的发病原因筛除“发物”以外,还应该从中医证候的角度谈忌口,确定可能的“发物”。下面就常见的几类皮肤病谈谈如何科学忌口。
过敏性皮肤病
此类皮肤病包括:急慢性荨麻疹、湿疹、各种皮炎等。这些疾病都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而异体蛋白往往是导致过敏的原因,所以,建议不吃或少吃鱼虾蟹、海鲜等。
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候确定需要忌食的食物,如果属于热性证候,辛辣之类的酒、辣椒、油炸食品等建议不吃;如果属于体内蕴湿者,肥腻、红薯、芋头之类最好忌食。
色素性皮肤病
此类皮肤病包括:白癜风、黄褐斑、雀斑、黑变病等。此类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不少患者听某些医生说,白癜风要忌食番茄、茄子、苹果等含维生素C高的食物,其实这是一种过于担心的偏见。
还有,民间传言,黄褐斑、雀斑等色素增加的疾病不能吃酱油、醋等,也是没有依据的传说。
酱油主要成分是大豆,含有多种氨基酸,在制作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能会有淡化色斑的效果。
食醋主要含醋酸,也可以淡化色斑,所以黄褐斑之类的疾病不用担心酱油、醋加重疾病。不过,黄褐斑患者应当忌食无花果等具有光敏性的食物,否则会加重色斑。
红斑鳞屑类皮肤病
此类疾病包括: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等。
按照中医理论,此类疾病多属于体内有热导致的,建议忌食辣椒、白酒、羊肉等。考虑到银屑病的中医证候比较复杂,忌口又因人而异,若中医辨证属于虚寒者,可以适当吃一些牛羊肉,以缓解体内的寒湿,适当补补阳气。
脱发类疾病
此类疾病包括:斑秃、脂溢性脱发等。通常,发病早期多属于实证、热证,应当忌食辛辣食物,到了后期,若中医辨证属于气血不足或肝肾不足,则建议适当多吃核桃、大枣、羊肉等。舌质暗淡有瘀斑的患者有的还需要适当饮酒,最好是黄酒,因其具有温经活血,启窍生发的功效。
毛囊炎类疾病
此类疾病包括:痤疮、单纯性毛囊炎、脓疱疮、疖肿等。此类疾病多属于实证、热证,应当忌食鹅肉、白酒、辣椒、牛羊肉、大蒜等。《本草纲目》记载:“鹅,气味俱厚,动风,发疮。”
总之,如何“忌口”?一定要根据你的中医辨证,而不能道听途说。虽然“发物”和“忌口”并不是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对于疾病治疗顺利和疗程,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科学对待,科学“忌口”,可以为治疗的顺利加力。
食疗与“忌口”的关系
“发物”属于食物的一部分,正确的饮食指导,则又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二千多年前, 我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有关于饮食宜忌的论述,《灵枢·五味》:“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黄帝内经》中“高梁之变,足生大疔”,讲的就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其意为过食肥甘厚味,容易产生严重的疮疡等等。
食疗与“忌口”都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具体就是根据中医证候(比如属寒、属热等)选择相应的“忌食”与“食疗”的食物,也就是应该“辨证忌口”。过去那种盲目忌食的观点和习惯都是值得商榷的。饮食宜忌与疾病治疗息息相关,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刘爱民 河南省目前唯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专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跨世纪“112”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性病分会理事、河南省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