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园园
[摘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信任,从点点滴滴培养良好的习惯,才有助于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奉献爱心。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在小学实际教学中,不难遇到这样的学生,但只要教师能够正确面对,积极引导,就能让他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引导,使其得到正面转化呢?
一、学困生的现实表现
1.自我评价失调。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身缺乏自信,学习中目标设定过高或者过低,不会主动地制定学习计划。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盲目随从,学习质量不高。
2.缺乏自我激励。自信心缺乏,导致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望而生畏,不能深入思考,或者通常是一看题目便自我否定,没有勇气,有的甚至避而远之。
3.意志力薄弱。学困生很多时候不能严格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对学习任务进行主动学习,或半途而废,或目标转移,或寻求已完成的作业进行照抄,不能进行自我控制,自制力相对较弱。
二、学生的辅导转化
面对学困生存在的上述问题,对于其辅导转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与热爱并重,帮助建立自信心。面对学困生自信心缺乏的现实表现,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爱,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热爱,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实际学习中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学习成绩才能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所以,充分的尊重和无私的爱,是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的首要条件。
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不二法宝。那么,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如何实施引导,才能有效实现良好习惯的养成呢?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看其是否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是否对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标记,已学习的内容是否按照教师的安排能部分地进行复习。长期坚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上述追踪提问、帮助、引导,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必将进行改变,并重新建立起对于学习的热爱与信心。
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优点克服缺点,使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弱点得以补救。因此,在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中,要发现闪光点,不厌其烦地表扬、鼓励,并想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办法,让他们进入学习。如某个学生乐于为班级服务,就委任他管理班级卫生或者纪律,管理班级事物;如果表达能力不好,就尽可能选择让他通过书写形式记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经常性迟到,不妨让他来管理其他迟到的同学。这样一来,各方面学困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发挥,变其缺点为优点,进而激发其自信心,长期坚持,其缺点将变成闪光点。
2.降低目标要求,促进能力衔接。一是降低教学目的,尽可能接近学困生的学习实际;二是适当放缓教学进度,或者分层进行,使其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三是强化训练,对于学困生不易掌握或容易忘记的知识点,间隔性地进行反复训练,只要通过长期的强化训练,他们就会对相关知识产生强化记忆,并深入记忆核心,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积累;四是及时进行检查,对于刚学过的知识,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抽查,看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如若掌握不够,及时进行补救;五是抓好课堂主阵地。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上课期间的表现,时不时进行巡视,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要立即善意提醒,使其进入学习、听讲状态。
三、加强小组合作交流,体验成功与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地评价,观察学生进步的过程和结果,并及时反馈他们作业的情况,及时纠正做错的作业。
学困生在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实际上,一方面学困生往往被同伴所忽视,在学习中给予他们的关怀不够;另一方面学困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地位较低,他们也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来往。教师可以通过协作学习增进学困生与其他学生间的交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作业,相互交流,相互商讨,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活动,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即便说出来的答案是错的,也要让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表达的观点或看法接近问题的真实答案,教师就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看法、观点能够得到教师、同学的肯定,这样一来,学困生所面对的尴尬局面就会有所改变,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就能很融洽地融合到小组、班级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