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军:现代学校应注重构建德育生态环境
冯秀军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今天,学校德育的诸多困惑与难题,越来越多地源自于社会环境急速变迁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校内外德育环境的机械割裂,不但难以实现学校改造社会的使命,就连学校德育的本分——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发展与变迁的合格公民的职责也难以完成。理想的德育,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沟通校内外德育环境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彻底地打通学校内外环境的阻隔。因此,整体性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必须关注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这一过程蕴含着学校德育的深刻变革。学校德育关注的根本点将从关注德育对象个体,转向德育对象在特定德育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
首先,学校应树立开放性的整体大德育理念,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社会环境中有益的德育资源为己所用。其次,学校应该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应突破校园的局限,主动发挥引领外部环境建设和优化的作用,既为改造社会环境贡献自身力量,同时也为学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另外,学校应主动搭建社会力量整合的平台。学校必须主动建立持续连贯、内在统一、科学有效的学校—家庭、学校—社区、学校—社会、学校—企业等合作关系,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服务,形成有利于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基础和背景。
徐长江、费纯等:学校应为教师多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
徐长江、费纯等在《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表达组织以及工作所要求的情绪,这称为情绪劳动。在教师情绪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它是教师在工作场合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表达恰当情绪的规则。访谈研究发现,教师教龄越长,控制情绪的能力越强,表达情绪的方式越灵活;而性格内向的教师在表达情绪时选择抑制的可能性更高;相对于任课教师,班主任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更倾向于表达出中性的情绪。教师在与同事相处时,以融洽互助为情绪基调;教师对学生家长往往也是直接表达积极情绪,一般不表达消极情绪;教师在与领导相处时,也遵循着与一般同事相处的情绪规则,但中国文化强调在组织中下属对领导的顺从和忍受,这使得“尊重”成为教师在与领导相处时的情绪基调。
教师在“前台”要进行情绪演出或伪装,尤其是社会文化赋予教师的形象是不能任意表达消极的、特别是愤怒情绪,因此教师的情绪更是容易被压抑与忽视,导致产生更多的情绪劳动负荷,引起情绪衰竭或倦怠的产生。教师在“前台”的情绪劳动所产生的负性情绪需要通过有效的渠道予以宣泄与释放。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多,而对教师情绪和心理健康关注较少。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让教师意识到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危害,要为教师多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同时也应鼓励教师组成情感支持团体,能够在其中分享教学经验,发泄消极情绪,寻求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