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帆
摘要:企业能力理论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界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不仅打破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挑战,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对企业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企业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知识论
企业能力理论把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从企业外部转向内部,认为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决定作用,企业内部独特资源与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及企业知识论等围绕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形成了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框架。
一、企业能力概念的提出
现代经济学对企业能力的討论起源于潘罗斯1959年的《企业成长理论》。它是从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分析企业行为的开山之作,也是企业能力理论的奠基之作。潘罗斯通过建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分析框架,揭示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把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体”,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由资源产生的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增长,知识增长导致管理力量增长,从而推动企业演化成长。她认为,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能提高企业资源积累率,而资源及其服务积累为组织学习创造条件。潘罗斯还特别强调团队作业的经验积累,认为它是企业的组织资本,起到推动企业内部合作与协调的作用。她还认为,企业内部总存在未利用资源,成为企业创造能力的重要来源。虽然潘罗斯没有使用“能力”概念,但她的基于内部化的企业成长理论为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是理查德森。他认为,能力反映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是企业活动的基础。他还从企业能力角度,区分了“相似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前者在企业范围内部组织协调,因为企业倾向于从事与其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活动即“相似活动”;后者则由具有不同能力的企业之间进行整合和交流实现,当企业遇到既非“相似性活动”也非“互补性活动”时,更好的决策是交由市场承担。理查德森扩展了潘罗斯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为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理论在企业内部成长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核心能力论”“企业动态能力论”和“企业知识基础论”等理论,使企业能力理论不断演进,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提升。
二、企业资源基础论
企业资源是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有机组合体。巴尼认为,企业资源包括企业所控制的、能用以制订和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果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程序、企业品质、信息与知识等。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探讨过企业资源的定义。蒙格尔认为,机器设备、货币等的积累和储备就是企业资源;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强项或弱项的所有一切都是资源,包括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达伏特认为,企业资源是由企业控制并能用以制定和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果的因素;米特和思科美克尔认为,企业资源是由企业控制或拥有、能参与产品和服务生产以满足人类需求的、有形和无形的、人力和非人力的所有投入要素;格兰特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由此可见,企业资源的定义可以是相对宽泛的,即凡是能实际或潜在地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所有经济事项都可以视为企业资源。
资源基础论从企业内部入手,认为企业内部的独特资源是企业成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成因。但是,资源基础论的参数化工作远未完成,妨碍了该理论的定量分析与实际应用。
三、企业核心能力论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只是通过描述其特征做出界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样的生产技能并如何整合多重技术流的能力”,是“关于组织工作与提供价值”的能力,是“沟通、参与和致力于跨越组织边界的工作,它涉及许多层次上的人员和所有职能”。核心能力不会随使用而磨损,反而会因得到应用和分享而被增强。所以,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性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作为组织内嵌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能力,应具有三个标准:
1.应能提供进入许多产品市场的可能性,具有范围经济效应。
2.对终端产品的顾客提供可感知的使用价值。
3.应让竞争者难以模仿。
四、企业动态能力论
在技术快速变迁与不确定性形成的超级竞争条件下,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把能力置于环境中分析,不仅要关注能力的突出性、特殊性,还应着眼于能力的动态性、适应性。
对动态能力内涵的解释存在一定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动态能力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
成功企业往往具有有效协调、整合与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并显示出及时、快速与灵活的产品创新能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
2.动态能力是可以识别的明确的常规流程或惯例
动态能力是指导公司资源建构发展的常规程序,融入在指导企业资源重构、演进和运营的的日常程序中,主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与获取与让渡资源有关的能力。
3.动态能力是产生多元化业务的知识特性
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即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多种抗原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从而使人体有能力应对生物环境,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元化业务的知识特性。
4.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
能力可以被定义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就是技术知识。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
五、企业知识理论
在所有研究企业知识论的学者中,格兰特是论述得最全面、最充分的。他认为,大部分组织学习的研究和基于知识的企业观都将焦点集中于组织知识的获取和创造上。格兰特将企业视为知识协调机构,认为企业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将存在于个人的专业知识整合,然后将整合的知识转化成产品或劳务。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知识整合所必须的协调机制。格兰特指出,知识整合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特别是涉及隐性知识时,情况更加复杂。因此,即使企业内部没有目标冲突,协调也不是一个小问题。
企业知识论以知识为企业关键战略资源,将知识视为企业利润或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就企业知识而言,无论是知识的创造、储存、使用或传递,都离不开企业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知识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正因如此,企业知识论彻底改变了企业员工在企业资源角色定位中的从属地位,使传统以自上而下的权利配置为基础的科层组织结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使企业理论的研究视角从传统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为拥有创新知识和技术的个人或少数人提供了创办企业的广阔空间。
六、总结
企业能力理论以内在发展观点分析企业,认识到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并以此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源泉和如何持续等问题。从其发展演进过程可以看到,企业能力理论的四大分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即在企业异质性假设下,从投入要素角度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维持与更新。只是由于推动因素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形成四种不同能力观,其演进逻辑从企业内部变量到内部与外部变量的结合,从有形的物质资源到无形的知识资源,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都是基于企业内部变量的静态分析。只是前者强调投入要素的禀赋,后者更加关注要素的联结和运用方式。动态能力论转向动态分析,把能力提升从一次性获取转为持续取得,利用能力汲取机制和提升机制,持续培育、改进和重构企业异质性能力,使企业在动态竞争中保持稳固的优势地位。基于隐性知识的能力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从具体的有形资源、显性知识转向隐性知识重新理解企业能力,改变了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的契约观点,认为企业组织能更有效地在组织内共享和传递个人与团队知识,不同企业间知识创造和利用机制的不同产生了绩效差异。
企业能力理论的影响和意义在于:首先,企业能力理论把人们寻求竞争优势的目光从产业引回到企业本身;其次,企业能力理论否定传统理论中企业能力无限的假设前提,认为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业务边界,特别是多元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最后,企业能力理论使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只有以核心能力作支撑,通过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与战略应用,形成互动的自由强化发展系统,才可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也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启发。第一,我们目前实行的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和企业盲目多角化可能并不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因为它缺乏核心能力的支撑。企业只有在通过内部长期积累性学习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产品——市场定位,确定与能力相适应的经营范围,才可能保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第二,我国企业要想迎接世界竞争必须加强自己的核心能力培育。其中重点是提升R&D水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引进和模仿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第三,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长期根本性战略,通过这一途径可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减少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昙花一现”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允尧: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7.
[2]王东清: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企业能力理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51-53.
[3]张 帆:企业网络核心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8.
[4]邹志勇: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5]杨继伟:企業能力理论述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