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房添
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强调的。但是,目前德育课程的建设却不够理想,课程内容未能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较快,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浪潮冲击下,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发生扭曲,受颓废主义、享乐主义、主张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投毒的、自杀的、抢劫的、打架的、离家出走的、胸无理想得过且过的、沉迷网络彻夜不归的,甚至弑师、弑亲的等个案屡见不鲜。而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教育的课程阙如,显示了目前教育的缺失和被动,导致形成扭曲生活态度的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的矫正。
柳斌同志说:“考试成绩不一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相反,道德品质却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作为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以对全校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责任感,针对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当前教育的缺失,开设了生命教育课、价值观教育课、青春期教育课、感恩教育课、“拒污”教育课(统称“思想品德”课)等亲切、生动、及时的德育校本课程,收到良好功效,有效地遏制了一些不良行为,成为目前学校“医治”教育缺失的“偏方”。
一、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贴近学生实际构建校本德育课程
1. 补生命教育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世界和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尊重人,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爱惜生命和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是完全一致的。教育是教人做人的工作,教会学生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尤为重要。所以,我从以下5个方面上好弥补生命教育缺失的课。
(1)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美好的。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教育学生:一是生命来自父母。《孝经》中引述孔子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懂得父母生养子女的艰辛,记住父母为自己做出的巨大牺牲,要珍爱生命;在母亲节期间,我校举行“要爱自己的妈妈”的征文比赛,使学生懂得母亲经“十月怀胎”孕育生命,又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培养学生爱母亲、爱母校、爱祖国的感情。二是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丢掉了生命,其他一切无从谈起。生命远重于财物、享受、地位、虚荣和一时的快乐。有的学生受不了一点挫折、一点委屈,仅仅因为父母、老师、同学的一时误解或过火的批评就想到自杀,说明他们的理想、志向是多么的渺小,情感是多么脆弱。我们指导学生分析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一理念中的人道主义价值,说明对生命的态度是区别善与恶的重要分界线。
(2)结合“雅安、汶川地震”上课。四川两次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和随之而来的救助行动,对中国人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为此,我为学生上了“生命最可贵”一课,课件中选取了很多感人的情景,如:汶川地震后,人们在废墟中挖开倒塌的房屋救护伤者,一位已经停止呼吸的母亲仍保持着用身体掩护身下儿童的姿势,而身下的4名儿童保住了生命。借此,教育学生懂得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要为社会作贡献的意义。并着重向师生讲明:作为生者应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敬业乐群,奉献社会;作为老师应恪守本业,为人师表;作为学生应勤奋好学,报效祖国。
(3)组织逆境教育课程。青少年面对的主要压力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挫折压力等。我和同事有针对性地组织我校学生赴新丰县第一中学学生家里做客,体验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教育学生学习贫困山区孩子在逆境中顽强生活和学习的毅力,联系中华先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把苦难当作人生滋养的崇高境界。
(4)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教育活动。针对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杀人案件,我指出,无论剥夺别人的生命还是放弃自己的生命都是不可接受的,作为和谐校园,必须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因而要求全体同学做到:第一,提倡团结友爱,反对拉帮结派;第二,提倡敬畏生命,反对校园暴力;第三,提倡感恩父母,反对轻视生命等等。
2. 补价值观教育课
教育学生懂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东莞长安的经济发达,有100万外来人员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只有不足4万的本地人享受由总人口提供的丰厚福利,同时又享有管制甚至驱逐外来人口的特权,这样就形成了“户籍制度下的‘八旗子弟”。一些青年人不读书、不务工、不从商、不回家;一些学生胸无理想、得过且过;一些学生学习的目的只在于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将来找一份挣钱多的工作,买车、买房,等等,在他们的心中,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被日益遮蔽,在文化选择上困惑彷徨,有的误入歧途,精神家园迷失。为此,我设计开设了下列四个课程。
一是上“价值观的知识”课,告诉学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人们所有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幸福与不幸、意义与空虚、高尚与堕落、荣誉与耻辱、成功与失败等看法和结论,无不取决于他们所持的价值观。
二是上“国家、民族与正气”课,弥补学生精神上的“缺钙”,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生的精神,学习袁隆平、杨利伟、丛飞等新时代涌现出的英雄榜样人物。严厉批判近年来流行文化中的几股逆流,如质疑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的事迹是否真实,污蔑正义战争“残忍”;解构信仰、气节:鼓吹在反侵略战争中投降有理,电影《色·戒》鼓吹因爱上汉奸而背叛值得同情;解构优秀品德:歪曲雷锋“乐于助人”、“利他主义”是“违背人的本性”;等等。并用陶行知先生“小孩们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的语句,告诉学生爱祖国从爱学校、爱学习做起,自觉落实到平常的行动中。
三是结合《廉洁修身》课本,上好“日三省吾身”、“行崇德守法”、“养浩然之气”、“立强国之志”四个课时。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学生保荣弃耻,明辨是非,见贤思齐,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上“知识成就未来”、“学习、学习再学习”等课程,帮助学生做一个有目标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告诫学生:人活着,就是要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努力。同时,我从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引导其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避免了一些“学困生”滑向“双差生”。
3. 补青春期教育课
近年来,中学生恋爱现象呈现严重的上升趋势,并且突出地表现出向低龄化延伸、相对公开化等特点,由中学生恋爱而引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孩子们的生理发育期提前了许多;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家长却处于淡化和避讳状态。在初中生理教育课上,老师对青春期两性心理变化的解说往往是三言两语、遮遮掩掩,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于是,中学生对于两性内容“这么”“那么”地想着,越想就越觉得神秘,越神秘就越有吸引力,最后弄不懂,就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如黄色网页、音像等来获取有关两性的知识,因而极易受到毒害。为此,我校开展了如下活动。
(1)邀请医生为学生上生殖健康课。近年来,借中央推进“亿万农民健康”运动,我先后多次邀请长安医院男科、女科医生为学生讲解两性生殖知识,青春期发育特征、青春期心理特点以及生殖器官的保健等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生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世纪瘟疫——艾滋病》教育片,对学生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教育,使学生掌握有效预防性病传播、不合适的怀孕等知识和方法。
(2)邀请心理辅导专家上集体辅导课。自2005年起,我校聘请东莞市心理教育学科带头人黄晓春老师为心理辅导员,为学生讲“走出青春的困惑”一课。
(3)我上“恋爱、家庭和责任”教育课。近年来,我为学生上“等待‘香蕉成熟时”和“爱情,你准备好了吗”两个教育课。以“香蕉”成熟的比喻,说明人未成熟时不适宜采摘爱情“果实”的道理。我在给学生上“爱情,你准备好了吗”一课时,主要给学生讲述几点:一是七年之痒,爱情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二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掌握本领才能糊口养家;三是不要“早恋”,免得捡了芝麻,掉了西瓜;四是从优生方面考虑,要智商高、血缘远、年龄合适;五是记住身份,给自己留面子,给学校留面子;六是伤心总是难免的,天涯处处有芳草;等等。
4. 补感恩教育课
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能体现教育的成功。然而生活中不乏受极端个人主义毒害而拒绝感恩的个案:弑亲、弑师、侵夺父母财产、优秀生投毒等。鉴此,近年来我侧重上好以下两个课程:其一,“孝敬我的父母”。从正面“二十四孝”和反面个案阐述孝敬父母的理据。在网站上下载系列孝悌故事,感动和感染学生。其二,“我爱我的老师”。以我亲历的高中生活与学生们分享老师对学生倾注的爱,传道授业、亦师亦友的人格魅力,使他们感悟到老师是敬岗敬业、可敬可亲的,从而深刻地理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居里夫人所说的:“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5. 补“拒污”教育课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夹杂着大量的情爱甚至色情内容,加上其他一些不健康的书籍等,无不侵蚀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校本课程中,我重点落实“打机打到‘晕,害己又害人”、“赌博,输掉了什么”、“知荣明耻促成才”三个课程的实施。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预防“网瘾”,我为学生上“打机打到‘晕,害己又害人”一课,讲明网络是“双刃剑”的道理,和“网瘾”偏爱中国孩子的原因。教给学生从时间——不超过1小时、地点——不上网吧、人物——不交网友等三方面远离“网瘾”的方法,让学生绿色上网,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奴隶。
其次,我为学生上“赌博,输掉了什么”一课。当前,麻将、六合彩等活动场所星罗棋布,赌风日盛。媒体曾报道:赌球之风席卷我市数十所中学,一些学校还出现放高利贷的现象。为此,我为学生讲述赌博输掉的是钱财、是意志,赌博输掉的是感情、是生命等内容,引经据典,告诫学生远离赌博,并遵守不带手机回校的规定。
此外,我还开设“知荣明耻促成才”一课,引导学生辨析荣耻,进行树立正确荣辱观的教育。
(二)编写德育校本教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忽视人本价值,常常以政治价值或社会价值取向代替人本价值取向,导致德育不能深入人心。德育工作的缺失,集中体现为德育教材的缺乏和单调,一纲一本、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等。
关于编写德育校本教材,这里要阐明两点:一是我校德育读本除了编写《长安中学学生管理系列》等作为校本教材外,还出版了《风展国旗舞蓝天》,该书包括寄语寄望、爱国爱校、励行励志、育德育心、求学求真、边教边悟、且说且思等七个部分,共22万多字。10多年来,我采用讲话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在师生间、生生间营造了一种“等高、等距、等爱”的德育环境,因材施教,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塑造学生的理想化道德人格,体现了德育的人本价值取向。二是编写《激情常伴国旗升——长安中学师生国旗下讲话》一书。这些讲话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讲学生关心的事,说学生想听的话,使学生感到真实、真切、真情、真心。
(三)制作“三贴近”课件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学生容易掌握各类信息,了解各类社会现象,所以,对学生进行一般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制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课件,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开展教育。为了营造氛围,增加教育效果,我把电视剧中的主题曲移植到思品课上。其一是“重”开头。上课时,先播放一首符合主题的歌曲作为“序曲”,如爱国主义主题的课播放《爱我中华》、《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感恩老师、父母的主题课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母亲》、《父亲》;励志教育的主题播放《傲骨》、《勇敢的中国人》、《誓不低头》,等等,在歌声中渲染气氛,引学生进入主题。其二是“升”结尾。为提升教育效果,我的主题课在结尾时选择3至5分钟的音像画面,以优美的画面、深情的诗歌和扣人心弦的音乐,来增强学生的体验,这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使用过的动漫画有《缅怀祖德》、《跪羊图》、《弟子规》、《爱——永恒的人》、《父爱》、《母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献给天下的母亲》、《忏悔的心声》等。
(四)设计教学安排(见下表)
(五)利用校史、镇史育人(略)
二、实施效果
德育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需要体验和分享后才能内化为意志、行动。但目前,很多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德育工作出现“说时重要、忙时不要”的“老大难”情况,造成德育工作的缺位、失位和错位,使德育工作成为一壶烧不开的水。我的德育校本课程走进课堂、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等距、等高、等爱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虽不能一下子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但“贴近就是影响力,亲近就是渗透力”,我校贴近、主动、及时的校本德育课程确实有了良好效果,遏制了一些不良行为,成为“医治”教育缺失的“药方”。
(一)起到了知耻励志的作用
古语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良知。知识需要通达国体、明于古今,良知需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都接受“地大物博”、“四大发明”的优越性教育,结果有的人数典忘祖,有的人只知“四大天王”,不知“四大发明”,等等。我们要以“国耻”教育为契机,让一幕幕国人受辱的血淋淋的镜头,一幅幅国人受践踏的相片,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如学生们观看《血肉长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画面后,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捍卫国家尊严的决心,深知“落后就会挨打,科技才能振兴”的道理,一致表示要将爱国主义情感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二)起到了见贤思齐的作用
德育校本课程以本校学生为主体,针对师生的日常行为,革故鼎新、激浊扬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达到见贤思齐的作用。
(三)推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长安经济繁荣昌盛,学生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仅仅靠一般的说教“感动学生”是难以奏效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侧重警示教育学生应有忧患意识,树立读书报国的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三、经验总结
(一)课程理念的创新性
我校时刻关注新的德育形势,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引进了前沿的德育理念。如上“补生命教育”课,引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举措;上“补价值观教育”课,引入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的知识,引入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等等,学生普遍感到新颖,有说服力。
(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我校校本课程针对中学生“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青春期教育”、“感恩教育”、“拒污教育”等存在的缺失,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课程。课程内容新颖,直面学生缺失的思想品德,着重“给学生补缺失的品德”,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主动、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良好。
(三)课程载体的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我校经常在课前播放德育方面的视频、动画;组织学生到贫困山区学生家里做客,体验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环境;撰写德育校本教材《长安中学学生管理系列》等,出版《风展国旗舞蓝天》和《激情常伴国旗升——长安中学师生国旗下讲话集》,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运用;利用校史镇史育人。这些以创新的教育形式作为载体,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
(四)课程过程的生动性
转变了过去德育课堂总是严肃有余、有说教味道,而艺术性、生动性不足,时尚性缺失的状况。引述的案例是经过精选的,既真实、典型又充满了感人的细节,有的又带有一定悬念和戏剧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深受感动。更带有突破性的是将音乐、动漫引入德育课堂。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使德育课程有了时尚元素,增强了德育的亲和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