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

2013-04-29 00:44徐芳芳
课外语文·下 2013年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徐芳芳

【摘要】加强对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对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一般有讨论式和读写结合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空白;讨论式;读写结合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艺术空白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技法,它运用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将空白当作笔墨来对待,力求做到意到笔不到,使空白有机地融入画面之中,成为整幅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疏密相间,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收到“无画处皆画”的奇效。其实,不独绘画如此,文学作品亦然,特别是诗歌和小说,往往由于空间的大规模的變换,时间大幅度的跳跃,加上语言的精练,留下了一片片艺术空白。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甚至忽视这些空白,这是很可惜的。实质上,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好材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文中艺术空白的处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讨论式和读写结合式。

钱梦龙先生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谈到:“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所谓讨论式,就是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好形式。通过讨论,主要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空白的意蕴和作者设置空白的目的这两个问题。试以《祝福》中祥林嫂之死为例,祥林嫂究竟如何而死的,小说中没有明确的交代,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也不注意这个问题。我在这篇小说教学行将结束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初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从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思维在争辩中熠熠闪光。一部分学生认为,祥林嫂是饥寒交迫而死的,理由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祥林嫂时,“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就说明了祥林嫂已落到无食可讨的地步了,时值岁末严寒,因而祥林嫂必然是饥寒交迫而倒毙街头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祥林嫂是自然而死的,理由是她生活在黑暗的社会里,周围是冷酷的人群,她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成了人们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生有何恋,死又何惜。她在碰见“我”时,问起地狱和魂灵的有无,这正好证明祥林嫂已有自杀的念头。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双方都援引课文,唇枪舌剑。持“冻饿而死”观点的同学还以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为例,说明祥林嫂是油干灯灭。而持自杀看法的同学则认为祥林嫂“大约因为在别人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因而毅然地自杀,小说中的“我”也感到自己的“答话怕于她有危险”,预感她可能自杀;同时,祥林嫂自杀的结局要比冻死饿死更有悲剧意义,更能震撼人心,更能控制封建礼教的罪恶。看到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讨论,笔者感到十分高兴,等教室里静下来时,我说:“同学们不但能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而且能把问题放在社会的层面上作理性的思考,从美的角度来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再仔细想想,小说中‘我有没有问起祥林嫂怎么死的!”“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社会里,走投无路,命如悬丝的祥林嫂,除了死,还有其他好一点的命运吗?”“没有!”“很明显,作品中没有明确交代祥林嫂怎么死的,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和想象的艺术空间,具有‘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让人们通过深深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罪恶的社会里,像祥林嫂那样被奴役被摧残的劳动妇女,其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问题不在于死的方式,而在于死的实质。它是封建社会里贫苦无依的劳动妇女的一首挽歌,也是声讨封建礼教的一篇檄文,从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样一总结,学生们对这一艺术空白的意义就豁然开朗。

笔者曾就中学教材中有关课文的艺术空白组织了“木兰十年军旅生活”、“路瓦栽夫人获悉项链是赝品之后”、“黄有才怎么不见了?”等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不但使学生主动读透课文,思考课文,培养他们的想象、联想、推理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深刻性,而且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重视课文中的艺术空白,归纳出艺术空白的主要作用:一种是给读者留下欣赏的空间,蕴藉含蓄,令人咀嚼玩味不尽,另一种是突出主旨,作品中心所在不厌其详,无关紧要之处点到即止,疏密相间,富有节奏美。

平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时低咏玩味,因虚见实,由实悟虚,而且通过范文学习,明白作文应疏密相间,虚实相生,该密处应泼墨如云,该疏处就要惜墨如金,鼓励学生自觉地学习范文,在谋篇布局和遣字造句上下功夫。

读写结合式就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填补课文的空白。相比之下,这比讨论空白难度要大一点。因为填补的内容必须符合课文特定的情境和情节发展的逻辑。我在组织学生写《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赝品后》之前,先请学生们看书,讨论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赝品之后的情节发展。有的学生说佛来思节夫人不肯还她,于是对簿公堂,结果路瓦栽夫人败诉,从而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制度的不平等;有的学生认为佛来思节夫人肯定会将项链还她,从此路瓦栽夫人得了项链也许会重蹈覆辙,败得比上一次更惨……究竟哪一种比较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呢?我请学生们从课文中找依据。许多学生发现了:十年后债都还清了,当丈夫办公去了,路瓦栽夫人“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就说明,她的虚荣心依然存在。从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路瓦栽夫人的遭遇和结局有种种偶然因素,有多种的可能,但只要她仍然热衷于虚荣,追求享乐,以其身份地位,免不了得到自食苦果的必然结果。这样,观点统一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能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构思情节,写得较为成功。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文艺术空白的处理,既能使学生自觉地对课文研读精思,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又能使他们养成认真、谨慎地审题的习惯,有利于提高习作水平。

(编辑:刘影)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