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对农村寄宿生品德教育的策略探究

2013-04-29 00:44:03李国雄李梦瑶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寄宿生品德教育用餐

李国雄 李梦瑶

挖掘家庭和学校餐桌文化,涉猎古今中外学者对餐桌文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西北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实际,形成“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体系,探索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品德教育的新途径。

餐桌文化农村寄宿生品德教育“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是指学生在家庭聚餐、学校集体用餐的环境中所蕴含的健康文明的餐饮习惯及用餐过程中家长和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技巧和内容等所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的文化复合体。“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事项的全日制学校。就读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充分享受学校提供的食宿条件的学生被称为“寄宿生”。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通过家校合作达成共识的餐桌文化,对农村寄宿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策略的探究。学校充分利用这一文化体系,对寄宿生进行品德教育,也是德育生活化的一个新的途径。

在课题研究之前,我们涉猎大量的文献资料,悉知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状况,在国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围绕餐桌文化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范畴的研究,已为本课题的研究明晰了重点和把握的取向。国外就此方向的研究致力于家庭餐桌上对孩子的教育。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孔子“食不言,寝不语”之说;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人们千年咏唱的餐桌文化。在今天,吴楚智《澳洲家庭的餐桌教育三部曲》研究表明,大人在餐桌上的言行,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学校的教育还要深刻。著名教育家高万祥所著《小餐桌上有人生大学问》,他提出“会不会吃饭”这样一个问题,认为吃饭是一个做人的问题。他从一个人的教养、素质和人格等方面阐述了餐桌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张纯教授、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等,对此都有较高层次的论述。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就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注重家庭教育的同时,将“餐桌文化”教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层面,建立“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体系”,对农村寄宿制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做出了如下的探索。

一、创建家庭餐桌文化背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把餐桌文化教育纳入孩子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对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不妨借鉴英国家庭“把餐桌当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了“进餐教育”。一周岁时,就应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三四岁懂事后,家长特别注重对孩子饮食营养搭配的正确引导,杜绝“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五六岁时,就要教育孩子主动保护自己桌前的卫生,弄脏了桌面,鼓励他们自己清理,用餐结束时要帮助大人收拾餐具。要让他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是成为环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随便丢弃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同时,教育孩子重视环境教育,不断培养环保意识。

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懂得文明用餐的基本礼仪。当父母在厨房即将做好饭菜时,就可以让孩子来帮助布置餐桌和椅子,摆上碗筷,递送和摆好食物,并招呼家人就坐,准备用餐。可按方桌、圆桌演示杯、碗、筷的摆放,西餐中的刀、叉也要涉及。餐前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吃饭的时候,给老人搬椅子,引导孩子给长辈面前调换新上桌或边远的菜肴,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爱心的互动。进餐开始时,要求孩子等大家都坐好后方可动用餐具,并学习帮助家人盛饭,主动询问家人是否需要帮助递送食物。就餐过程中,告诉孩子以自然姿态坐好,自取面前食物,需要跨越取食时可以请求家人传递食物,按量取食后放回原处,并学会询问和关怀他人。吃饭时不挑拣食物,残渣不乱扔桌上和地上,放在指定的器皿中。就餐时要知道挟菜,舀汤的规矩。挟菜时,筷子要干净,要看好,不要在菜盘中乱翻或胡乱翻一阵后又到其他盘子去挟菜;舀汤时应用勺子,而且要把筷子放下再去舀。进餐结束时,告诉孩子不要急着离开餐桌,要有礼貌地告退,或者孩子先吃完饭,轻轻放下碗筷,征求父母是否可以先离开餐厅,如果获许,可以轻轻走出餐厅,结束进餐。家庭的每次用餐中,家长要创设宽松的进餐氛围。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最应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评、训斥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严重的说教,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营造学校餐桌文化的良好氛围,开辟学生品德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中小学相继撤并,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寄宿生每日三餐及农村学校学生营养餐供应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学生用餐管理,并通过文明用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课题组在实验学校探索出一条以餐桌文化教育为载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耳濡目染,让餐桌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

对寄宿生文明用餐的制度要求,学校以“温馨提示”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让学生了解每日饭菜品种及荤素(营养)搭配时,在取餐窗口设置了《科学营养餐搭配建议》;要求用餐学生保持餐桌面整洁时,在餐桌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不随处吐渣”等提示语。以教师用餐的文明行为,来感染学生。大力开展师生同用一种餐活动。学校食堂内不设教师餐,更不设教师用餐专用包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用餐,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售饭口有序排队打餐,不得随意进入食堂购饭。如此一来,教师的用餐行为会时时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对学生的就餐行为的文明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监督激励,引领学生健康文明的用餐

为了引导师生文明用餐,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实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在学校餐厅设立“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示范岗”,对师生用餐行为进行监督公示。示范岗位人员分别在一日三餐时间内,监督和管理学生用餐的全过程。学校对所有用餐师生进行了桌号划分和取饭顺序规定。每周评选出个人、小组和班级用餐的“文明之星”,以激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不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3.设身处地,让学生亲历文明的魅力和劳动的艰辛

食堂是学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现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标志。开展好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各类班(团、队)活动,是落实以餐桌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是一粒饭,不愿在垃圾桶里沉沦;我是一勺汤,不愿在臭水沟里流淌》《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强化学生严格按需打饭、用餐时不掉饭、不溢出汤汁的节约意识。《文明用餐,礼貌待人》《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校园情景剧的表演,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子,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在西北农村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典型的农事活动,整个劳作都是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虽然同学们都生活在农村,但对具体的劳动过程和农作物的成长经历还不是很熟悉。

猜你喜欢
寄宿生品德教育用餐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家长(2023年2期)2023-03-14 06:53:52
文明用餐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36
文明用餐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6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2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用餐时间
小太阳画报(2018年4期)2018-05-14 17:19:27
奇妙的用餐之地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中国德育(2017年5期)2017-03-29 08:27:50
及时发放生活补助费助贫困寄宿生温暖过冬
下一代英才(2015年1期)2015-05-30 18:07:13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