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远浩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我区的不断实施与推进,教研组工作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本人结合我校及兄弟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开展现状,经过不断的观察、反思与总结,从中觉得目前我们的教研组工作存在“四多、四少、一应付”的问题和现象。对此,本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教研组;工作;观察 ; 反思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基本组织,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的基本组织,应该说教研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研组活动过程中,往往出现“四多四少一应付”及工作容易浮于表面的问题和现象。对此,本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教研组工作中“事务性”多 ,而“研究性”少,因此必须改变教研功能萎缩的状况
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进行教研活动,但在现实中,教研组活动往往只停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布置常规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传达会议精神、进行试题命制等等,而缺乏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应该引起大家关注。其实教研工作实在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教研组的生命力和综合实力。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而研究并不是自己的职责,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为基础,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深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可能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无论是教研组长,还是教研组的组员,都应该主动、深入地进行教研活动,以改变“实际工作中教研组活动‘教得多而‘研少,教研活动浮于表面化”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态,置身于教学过程当中,以研究者的视角和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在研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断地增长知识、增长思考力和感悟力;不断地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来论证自己总结的新观点、新见解;不断地在实践中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新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主动做好教学经验的收集、整理和提炼工作,以便使经验成为能够为大家借鉴的法宝,从而通过大家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研组全体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每一位教师可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关于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和新理念,可以进行诸如“如何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探究的平台,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如何进行问题的创设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使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知识引导者?”等,从而通过这种研究活动,可以改变纯粹依靠“经验”进行教学的局面,可以彻底改变教研功能萎缩的状况,使得教师自身素质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二、教研组工作中“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因此必须改变活动内容空泛的状况
在现实中一些教研组工作看似井井有条、轰轰烈烈,其实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往往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的状况,这种活动当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理念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的是教师角色、教学方式、辅教手段、课堂评价等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触动是深层次的,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课堂原有的确定性消失了,许多教师面对开放的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会显得不适应,可能还会手足无措;也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突然变得不会上课了;还有些教师还会觉得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穿新鞋走老路,甚至一些教师还可能采取抵制的消极态度,面对这种“不想改、不愿改和不敢改”和“新课程呈现的不确定性、动态性课堂”的形势,教研组长及其组员应该通过讨论,并选定一些现实意义强的主题,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并事先确定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采取问题诊断式或者问题探究式来议课,而这种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交流,可以改变教研组活动内容空泛、活动目的性不强的状况,在这种主题明确的专题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带动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全体教师能够真正领会和内化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能够自觉把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转化为活生生的课堂实践,进而打破传统中照本念经、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三、教研组工作中“分散性”多而“合作性”少,因此必须改变集体备课淡化的状况
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位教师,上课的不同班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个体性的,加上不同教师的性格、脾味、年龄、经验和经历各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处世原则和教学思想,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特点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师教学的板书设计合理、优美俊秀,有的教师根据教材要求画图栩栩如生,有的教师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妙语联珠,有的教师思维严谨、思路广阔,正因为如此,如何使教研组成为一个团结合作、步调一致的集体;如何使教研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如何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现实中,组员之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分散性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教师之间合作交流、集体备课的立体性的协同作战比较少见,即使有集体备课,也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还存在互相留一手的状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着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与交流,当然也就制约着各位教师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和教研组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这对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以老带新,要注重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尤其要注重发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地理学科在备课组活动中,就可以针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课堂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选择、学法指导的策略、师生互动的设计,甚至小到一个难点的突破、一个提问的设置、一道作业的选择、一个习题的讲评”等进行新老教师的面对面的探讨和交流,老教师还可以在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中把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诸如“教学机智、教材处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归纳与应用策略、学生中常见的地理疑难问题的突破方法、经典的解题方法(如日照图、等值线图、区域综合题等的解题方法)以及典型的解题思路和创新方法”等传授给新老师,在这种有实质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备课组活动中,容易让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
四、教研组工作中“褒扬性”多而‘纠正性“少,因此必须改变评课氛围保守的状况,评课时“对事不对人”
在实际的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着“只讲好话,不讲缺点”即“褒扬性多而纠正性少”的现象,特别是在评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长时间沉默的现象,即使有些能够主动发言,也是环顾左右而言它,评课不痛不痒、泛泛而谈,或只说优点、或只说普遍性(如,教态、板书、语言表达等)问题,对于上课中存在的实质问题(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则避而不谈,这样“所谓不敢揭短”的评课方式,其实对于上课和听课的教师都是不利的,也有一部分老师不能很好的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给提意见的老师泛泛而谈找到了理由。因此这种“评课氛围保守的状况”是应该特别值得重视的,必须加以尽快和彻底的改变,否则会大大地阻碍教师业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为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教研组长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教研组长要有足够的胆略和魄力,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应该带头和促成营造教研组评课时的一种心地坦荡的氛围,并让组员达成评课时“对事不对人”的共识,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过去那种“沉默是金或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课态度”也就不复存在了,达到了这一点,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也就能够拧成一股绳,教研组的凝聚力也就形成了。如果形成了这种局面,如果教研组营造好了浓厚坦诚的评课和议课氛围,教师们也就能够在评课和议课时放开手脚、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各自亮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虽然各自的见解可能“有褒有贬、有优有缺”,但这种见解和建议是真诚的,那么教师们还是能够真心接受的,因而通过这种有实质意义的“思维的交换、思想的交锋”,能够给予每位教师以教学的启迪、智慧的升华,从而使得听课者和上课者都能够得到启发和实质性的收获,那么每个教师的特点和优势,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教研组评课、议课中,都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五、学校的相关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作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是学校相关部门依然采取老一套的对老师的评价机制和所谓的考评制度,将对校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起阻碍作用!什么查作业、查教案(随堂进行,严重干扰老师的正常讲课,本来课时就有限,打破老师的教学进度)等,诚然对一部分不太认真的老师是个警钟,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的评价制度,逼迫我们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顶啥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些制度使得我们的老师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在完成学校的这些制度的情况下已经搞得筋疲力尽,那还有那么多的时间搞什么教研教改?还有动辄就扣老师的量化考核,这样的考评做法,严重打击教师的工作激情,好像除了克扣老师的量化考核等之外就没有办法了?将教师赶着去工作还不如激发教师想去工作!为应适应新课改深入开展的需要,校方应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否则,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诚然,在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中,会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教研组将会担负更重大的任务。因此,作为教研组成员,应勤于反思、真诚合作、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并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课程的步步深入以及教师业务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