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荣辉
摘要: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77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就是由学生原来的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以“探究式”为主的学习。在教学中,既要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方法,将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科学方法,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移,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移,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培育合作精神,本身就构成了课程培育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其教育价值是接受式无法比拟的。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但是,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要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尝试、反思与总结,笔者对“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其方式也有了新的认识。现提出几点拙见:
一、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有所侧重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不可能是完整的探究过程,即不可能包含完整的探究要素,应该有所侧重。
课堂探究过程更多地应该思考:哪些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自我探究,哪些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启发,只有该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探究,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上,如果不从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出发,一味地追求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会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类似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的呆板、形式化、机械化等弊病,学生也会产生一种逆反的学习心理。
二、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形式往往简单地被理解为“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上,学生参与的形式不一定是动手做,而更应强调动脑想。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获得的数据或现象进行分析,在与同伴的对话与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等。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科学探究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步诱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不同,教学内容及探究问题的难易,可分别采用如下探究方法:
1. 诱导探究法
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
例如,运用实验探究法教授有关托盘天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想办法测出一支笔的质量”。面对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天平,学生要完成任务,就要观察、思考、想办法。他们首先看到天平不平衡——有人发现了平衡螺母,拧动平衡螺母调平;有的想出了用纸片和硬币调平;有的加砝码调平。开始测质量时,学生都会把被测物体放在一盘,在另一盘加减砝码;都会利用标尺及指针摆动判断平衡。经过十分钟左右的感性认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教师抓住时机针对学生的操作问题开始讲课,学生边听讲,边对照自己的操作,从而形成正确的实验技能。然后才让学生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这既强化了操作能力的训练,也加深和巩固了所学基础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探究法
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们先思考、设计实验装置,接着让同学们进行适当的分工,第一组探究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大小关系;第二组探究浮力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关系;第三组探究浮力跟液体密度的关系;第四组探究浮力跟物体密度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合作,每组写出探究方案。实验结束后,让每组中派出一个代表,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评估、反思,充分体味科学探究的乐趣。
3. 体验探究法
体验探究法就是让学生投入到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的特性。
例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时,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使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学生们思考几分钟后,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有的学生用自己的钢尺伸出桌面向下拨动;有的学生用嘴对着空瓶吹气……接着让其他学生也利用身边的器材实验,探究声音如何产生,最后诱导学生归纳其本质。这样,每位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深刻地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4. 经验探究法
经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的经验事实进行探究,从而归纳、研究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例如,通过诱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为什么能闻到花香?炒菜时放盐后为什么菜会变咸?经常堆放煤的地方为什么会变黑?”从而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分子运动。
(上接第77页)
三、课堂探究的问题和数据,可以有多种产生途径
关于探究的问题,理论上认为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但是在课堂上的探究问题,还是以教师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为好,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安排。
数据的收集,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也可以是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再做出解析等,主要根据探究的主要目标和进度而定。笔者认为教师不应预先设定各种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记录表格。在收集信息时,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思维品质,不应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猜想、假设相符合的物理事实上,也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不相符合的信息及数据。此外,在对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进行整理、分析之后,运用包括逻辑判断、数学演绎等在内的科学思维方法,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规律、得出结论。
总之,科学探究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形式,而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实验学校 5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