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法
在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而应试教育仍呈现着强大生命力的今天,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学业成绩在许多班级中都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越高越严重。从而是农村初中的各科教学,尤其是数学的教学陷入了两难困境的现状,面对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最明显的现状就是每节课如果完成了教学内容,就难以照顾到学困生;如果照顾了学困生,又难以完成教学内容。从而,使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陷入了一种两难困境的症状。
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清楚,对于每节课,我们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要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上每节课前都要认真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以确保每节课顺利完成。如果在上述“三备”中某一环节把握不准,则这节课定受影响。而上述“三备”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备学生”,这是“三备”中最关键,也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灵活因素。
经常在一些专题报告中或教师的论文里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句话:备课时我们应考虑既要让优生吃的饱,又要让学困生消化的了。可经过一线老师们的实际体验,都觉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每节课的四十五分钟内,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又如何分配教学时间才能同时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这是很难办的。因为在农村初中我们面对的每个班级中,除了优生和中等生各占30%左右以外,其余的40%左右的学生则为学困生,尤其是年级越高,这种比例差距越明显。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一节时,有些同学不会开平方运算,有些对整式乘除法没掌握,还有些不会分式加减法运算,更有少数同学不会移项、合并同类项等等。当这些知识点还没辅导完时,四十五分钟已结束,结果使这节课既没达到“消化”,甚至丢了“
吃饱”。
这样的课例在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很多,面对这一次一次的失败,课改理念强的教师仍然在这两难困境中挣扎摸索,而大多数教师最终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态度,抓了优生,放弃了学困生,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
二、面对现状学校和教师们的做法
面对这种既不能超越,又不能逾越的现实,我们在找不到合理解决的办法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和教师们都在艰难的科学或不科学的运作着。
1.学校的对策
正如前面所说在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而应试教育仍然呈现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的今天,在学校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各所学校都在积极艰难的应对着。
(1)实施分层教学。我们一直都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有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尝试着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学业成绩以及年龄大小等各种因素,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学校根据不同班组调配教师,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和调整教学的速度和难易度。面对我们学生的现状,我认为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还不失为一种良策。可不知为什么,社会上和家长却对这种作法有非议,称之为“快慢班”。在一些教育教学论著中对这种教学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分层没有弹性机制,分层不灵活,更由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管理上的复杂性,使许多学校的探索以失败而告终。
(2)增加课时和自习。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成绩,许多学校把数学课时由课标中规定的每周五课时增加到了七个、甚至八个课时,把下午自习和晚自习向数学倾斜,来加强数学课的强化辅导与练习。在学生知识层次两极分化严重的现状下,这无疑给查漏补缺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但相对来说,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却难以保证。
2.教师们的做法
随着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指挥,教师们个人也在动着自己的脑筋,主要作法有:
(1)压缩精减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活动性、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倾向于基础知识的补救讲解和练习,加强一些考点的重复训练。
(2)还有部分教师为了照顾学困生,每节课堂前五分钟定为基本功练习,尤其是对计算能力的训练。
(3)还有部分教师采取让优生与学困生“包干儿”的办法,让 一个优生帮带一到两名学困生,以确保最大面积的帮扶学困生。
三、探析现状的成因及转化
基于学校和教师们的上述作法和努力,使现状有所缓解,但我个人认为这样补来救去只不过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应分析原因,从根本治起,下面我就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1.现状的形成
在初中面临的学困生绝大多数在小学就已经形成,尤其各村小学分散的学困生集中在一两所乡级初中,就会使我们面临大面积的学困生。
(1)在农村由于缺乏幼儿园,许多学校又不够重视学前班,导致一些家长视其为“耗钱班”,不愿让孩子上学前班,到时间就托关系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直接进入一年级。
(2)在农村一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也爱莫能助。还有一部分家长更多的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3)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留级复读制度后,使一些小学低年级就形成的学困生失去了复读脱困的机会。
2.对现状的转化谈几点建议和想法
(1)应形成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和重视学前教育,使农村的学前教育尽快步入规范,严格控制小学一年级的入学程序和条件,防患于未然。
(2)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的互联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成立家长学校,既可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又可促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和督促。
(3)建立学困生转化和跟踪档案,分析学困生的具体成因,对非智商低下的学困生对症下药及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