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渠星
摘 要:陈鹤琴先生的幼儿园活动中的“五指活动”观念为指导、立足幼儿文学作品编写的幼儿教材文本,探讨幼儿教育在语文活动中体现的独特审美本质,以及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其承担的作用,进一步反思在幼儿文学自身特性和市场商业化利用、成人化的误导现状,指出幼儿文学的创作价值取向对幼儿教育利弊影响。
关键词:幼儿文学;审美本质;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71-03
一、审视幼儿文学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在《儿童心理学》讲稿中曾预见地指出了“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愈快,然后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1]”并在实践上将于幼儿与小鱼、小鸟比较,说明与鸟的各种活动是先天本能,认得知识主要靠后天学习,进而指出“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在儿童时的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2]”认为儿童期人的能力、个性、品格处于尚未定型的萌芽阶段,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即“幼稚期(0-6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从他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当今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在承担培养幼儿重要角色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陈鹤琴先生提倡“五指活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活动[3],其中的“语文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在此单项活动中,实施承担的主要客体主要是幼儿文学,它涵盖了幼儿在幼儿园教育期间的整个“语文活动”的诸多方面。
根据陈鹤琴先生在幼儿园课程理论中提出的“课程应为目标服务”的指导理念,可见,幼儿使用的教材必须由现实的针对性来体现“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4]”还必须考虑到教材的内容与幼儿心理特点是否适应。“语文活动”这一项活动的教材主要是来源于幼儿文学。目前,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幼儿心理特点,以赏听、游戏扮演的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将幼儿文学独特的审美功能、教育思想与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配合,指导教师、家长科学地实施幼儿教育。幼儿的“语文活动”在整个“五指活动”中系统全面的促进其余四项活动的展开。
二、幼儿文学的审美本质
幼儿可以在不识字,不理解其意义的前提下背诵、表演、讲述幼儿诗歌、故事,矛盾的现实固然与幼儿园教师、家长的教育有关,但不得不深思,为何这些幼儿文学能够让幼儿产生兴趣的话题。幼儿文学,以幼儿为主要阅读对象,以“幼儿”的角色加上“文学”的因素合成,用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在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指导下,供幼儿学习。
(一)理的指向和趣的回归
幼儿文学从儿童的视觉出发,观察社会,反映他们内心感受和对世界的认识,一般以描写儿童生活为切入点,通过语言赏听从中获得精神上审美愉悦。幼儿文学与成人文学作品一样,寓教于乐,不论儿歌童话,散文喜剧,他们都共有一个本质上精神的核——理,即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幼儿文学的主题有较严格的针对性,它的“理”服务于幼儿的心理审美特征,幼儿常用“好看”或“不好看”的标准来判断。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的思想与成人不同,数量不如成人多,准确性比成人差[5]”决定幼儿文学中的“理”不能过于深奥难以理解。其“理”的产生往往是幼儿成长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是与非、诚实与撒谎、自私自利与团结友爱、勇敢与莽撞,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培养高尚品行,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良好习惯,常见的有道德性主题、知识性主题、趣味性主题。现行的幼儿教育实行单元制,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爱”的主题中《好妈妈》“让我亲亲你,我的好妈妈”对妈妈的爱;《送茶香》对解放军叔叔的爱;《我们都是好朋友》对朋友的爱。
“理”隐藏于幼儿文学作品里,它的确立与幼儿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净化幼儿心灵,代替传统严肃枯燥说教。“理”的阐明必须要求幼儿文学的创作者“换位思考”,符合幼儿感知水平,主题单一浅显,幼儿易于接受,但又不能把生活中的“理”简单的图解,硬去编造儿歌故事来装饰它,或许暂时起教育意义,但不会引起孩子的美感。优秀的幼儿作品,“理”的渗透式润物细无声,试看《小手绢》儿歌:“小手绢,四方方,天天带在我身上,又擦鼻涕又擦汗,宝宝干净真可爱。”没有空洞的宣讲卫生的道理,而是借手绢这个常见的物品,给儿童以鼓励,满足他的荣誉感。
在成人文学作品中,大段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富有哲理的议论随处可见,但幼儿文学中却不可使用,儿童直观形象性思维决定他们喜欢叙事为主动的作品,讲述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形象,融合少许评价,或者正面肯定、或反面批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模仿是从儿童方面着想,暗示是从环境方面着想,对于儿童模仿是主体,对暗示环境是主体。[6]”对于儿童而言,幼儿文学中正面肯定的故事易激励儿童模仿主人公的语言行为,“以爱以德感化儿童”。反面批评的幼儿文学也会产生警戒作用。由于儿童的是非辨别能力有限,教师应知道儿童阅读,防止消极的暗示增加儿童痛苦,如《狼来了》中的男孩的撒谎行为,在儿童好奇心理的驱动下会觉得很有趣,忘了撒谎的后果争相模仿撒谎,教师在教授反面批评类的幼儿文学时,必须让幼儿明辨善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幼儿文学“理”的表达借助“趣”的选择,有无童趣是区别儿童作品与成人作品的重要分界线。仅有“理”而无“趣”的幼儿文学好比是件没有鲜明色彩和美丽图案的衣服。《东东西西打电话》写两个孩子因家里装电话而互相打电话的故事,从约定打电话开始,在等待中结束,误会的技巧刻画了两个幼稚快乐的儿童形象,反映家庭生活变化充满儿童情趣;《月亮姑娘做衣裳》诉说了月亮姑娘身材每天都在变化无法穿上合体的衣裳,白天不好意思露面的故事,富有儿童审美观照,情趣盎然。
幼儿的自我意识中心意识还形成幼儿泛灵观念。泛灵观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3]。不但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更体现在语言的叙述把握上,幼儿文学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幼儿年龄低,识字少,领悟力有限,制约着幼儿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句式简短精炼,便并非简单化就意味着趣味性。首先趣味性语言体现在其动作性。《蚱蜢》巧妙地运用了“跳、弹、跷、摇、摔、跌”等一系列动词,把小蚱蜢洋洋得意而摔跌的行为描写的生动有趣,善意的嘲笑了幼儿骄傲自满;《夜来了》描写夜晚的到来,有“背着睡眠”、“拎着好梦”、“星星洒在天空”、“萤火虫提着灯笼”,把夜的静悄悄用动作来展现,语言的动作性有利于教学中通过动作的表演,游戏强化感受;其次体现在语言的音乐性和漫画性。幼儿靠听觉、视觉的途径来接受文学,决定幼儿文学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句式短小,句末押韵,适合儿童诵读,朗朗上口。《小白兔》中的“白、来、菜、爱”,这也是儿歌深受幼儿喜欢的一个原因。另外,节奏的安排和特别,喜欢用结构相同相似的平行句法,反复吟唱,如《秋娃娃写信》中多次使用“写给谁”来提问,列举了写给“大雁”、“松鼠”、“獾子”、“你我他”等不同的对象,表达秋天来到的欢乐。漫画性的儿童情趣主要表现在角色造型和图画情节上。幼儿喜欢看色彩感强的漫画,回话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背影的安排,图形比例,色彩搭配,都能引起儿童视觉上的刺激,《三毛日记》无文图画,三毛挤队同学指责的表情,真相大白以后,同学们欢呼,刻画了三毛为小朋友打茶助人为乐的故事,尤其是角色造型上的“趣”产生的漫画形象,如大白兔,大灰狼,小企鹅,米老鼠等早已深入儿童的心里,成为经典。
幼儿文学的“趣”产生于浓郁的诗情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的结合,对幼儿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的艺术描绘,也是对幼儿文学“理”的外在艺术包装和内在的情感投射,寓“理”于“趣”,“理”“趣”合一是优秀的幼儿文学得到幼儿喜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真的生活与虚的想象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幼儿园是儿童的精神乐园,描写现实中幼儿身边发生可以感受的事,幼儿易产生认同感。首先幼儿文学的内容是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如《好孩子》中“擦桌子,擦椅子,拖地板”的劳动过程中,“小珍珍”忙的“满头大汗”的情景,幼儿可以亲身参加劳动得到真实的体验。其次是描写的真实,如《小鸡你别看》中小朋友改掉不撒饭不撒菜的坏习惯后,小鸡跑来看的神态,再现了“小计歪着头,瞪着眼,围在身边打转转”的真实细节。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与生活直接触摸,得到直接经验,并且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幼儿文学作品内容真实,描写真切的同时必须做到感情真挚。不掺假的感情对于培养幼儿诚实美德,说真话的勇气,纯朴率性的人格尤为重要。高尔基说过“我的一切优点都是书给的”,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幼儿文学做为浇灌儿童心灵之花的“教师”更不能说假话,抒发伪情。《你别问为什么》中“我”悄悄地把“蛋糕”“棉衣”“歌声”留下送给“卖火柴的小姐姐”,童言无忌,同情之心跨越时空界限,打动着每位小读者的心扉。
儿童的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除同情、友谊、团结、诚实、善良、关心、敬爱等美感外,还有悲伤和哀愁。虽然整个幼儿文学的感情基调以欢快明朗为主,但并不排斥哀伤的情感,淡淡的悲剧感反而会在陶冶儿童情感中逐渐提高幼儿心里承受能力以适应社会,因为幼儿不会永远生活在水晶童话般的美妙世界里。《岩石上的小蝌蚪》展示就是两只天真的小蝌蚪在岩石上面的小水洼里等待小哥哥来接他们,坚信小哥哥的诺言,放弃小花狗、小花鸭的搭救,最后却成了岩石上“两个小黑点”,幼儿会对小蝌蚪坚信诺言而惨死的悲剧产生同情,让儿童体味到不同情感的磨砺会让孩子的性格更深刻。
真实地再现生活本来面目,凸现浓郁真实的情感,幼儿易于理解,有一类幼儿文学作品以成人为主人公,反映的内容和生存环境也是成人为主,却采用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用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进行虚构,同样与上述作品产生相同的艺术魅力。如《猪八戒吃西瓜》、《诸葛亮和三个皮匠》、《封神演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都为幼儿所喜欢。虚幻的世界、虚幻的艺术构思和真实的生活故事构成幼儿文学艺术的双峰对屹。
陈鹤琴先生指出:好奇是“施教的钥匙”,“把儿童的眼光投向未知的神话世界,满足神秘感带给儿童心理好奇”[7];《机器人与猪八戒》更是将电子时代做人的道德观融化在扣人心弦的假想和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上,八戒的贪利和可憎可笑却是现实生活人性的弱点虚幻曲折地对照,只是借用了幻想的外壳重新定义而已。
幼儿天真浪漫,想象力奇特,又具有以自我的为中心泛灵观念。常常把虚幻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事物混在一块,小朋友观看《西游记》常认为自己就是美猴王,甚至与同伴扮演师徒取经的闹剧,这要求幼儿文学的想象虚构不能超越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具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格林童话《狼和七只山羊》中狼吃面团使嗓音变柔嫩,脚爪涂上面粉取得信任闯进小屋吃掉六只小山羊,羊妈妈回来发现熟睡的肚皮还在动弹,剪开狼肚皮,救出六只小羊,在现实中不可能的故事,用奇特夸张、想象来表达狼的凶残,小羊的天真,羊妈妈的爱子情深。
拟人化是幼儿文学虚构的常用手法,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人物,沟通人和物的共性,做到人与物的完美结合,《大萝卜》中同时出现猫儿、耗子、小狗、孙女儿。老头儿在一块齐心协力拔出大萝卜的故事,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热闹场面。当然,作为虚构幼儿文学的艺术手法,诸如变形,怪诞,神话等共同编织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为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广阔背景。
真实的情感描写的现实生活世界和虚构的奇特幻想共同构建了幼儿文学的“理”和“趣”,传达幼儿获得文学的语言审美感受,富于创造力的幼儿文学作品在多种审美特质的合力作用中完成的。
三、幼儿文学现象的反思
幼儿文学的童趣与纯真带给幼儿在情感心理的普遍影响,造就了教育领域关于幼儿的一系列追求文学作品经济利益的商业化,幼儿文学在其本质发展上陷入了极大困境,或者说,幼儿文学在创作、出版以及教学活动的选择安排上偏离了它的感化、教育幼儿的正确轨道,而滑向迎合庸俗的边缘。这势必会造成整个儿童文学在其文学本质上的迷失和教育目标上的无所适从。
面对市场上堆积如山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所谓低有儿童文学作品,面对文学作品的商业炒作,面对充斥着暴力、色情、恐怖等的所谓儿童音像、读本,我们的幼儿文学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要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拟或“身体力行”?陈鹤琴先生在其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8]”而我们所面对的大自然、大社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形态?从陈先生的教育理论来重新审视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文学浮华现象,可知我们的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在在追求其纯洁、春梅额文学本真时遭受到了严重的商业操作和控制和蒙蔽,幼儿文学正在失去儿童的本真,或者说,正式文化的投机者利用了幼儿对文学本真的纯洁、纯美的追求,最终造成了幼儿文学创作的良莠不齐和教育的不加选择。
幼儿文学的商业在、操作引起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活动的浮躁状态下的文学生存困难,对幼儿文学创造者和幼儿教育工作而言都是一种社会责任,陈鹤琴先生强调“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的‘现代中国人”[9]。那么我们的育人目标如何实现?我们的幼儿文学承担着什么样的任务?是不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和质的选择?我们所面临的文学困境和教育困境不得不使幼儿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影响作用有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提高。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10]作为整个幼儿文学的教育目标。那么我们如何通过优秀的作品来教育幼儿,如何把幼儿文学作品当作一种体验和理解的文学本真实现,而不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简单和识字、书写的工具载体,这难道不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吗?一些幼儿教师为迎合家长要求和社会陋习,利用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而进行简单认字和书写技能的训练,极大地挫伤了幼儿对于幼儿文学内在体验和纯真童趣的追求与感受,使幼儿文学在文学审美本质和教育功能上都变了味,这很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2〕〔5〕〔6〕〔7〕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4〕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9〕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