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

2013-04-29 00:44程琳

程琳

摘 要:辽金元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北方民族接受中原汉文化的结果。基于此,从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的过程、发展特点和文化内涵,对其后世研究民族文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北方民族;辽金元;汉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12-02

一、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的概述

(一)金国女真族的汉文创作

金国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它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不同的民族给金国文化和政治带来许多变化,并与中原文化和政治进行不断的交流,金国也逐渐向中原文化靠拢。金国的政治和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取得进步,也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随着女真族的不断南下,金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和融合,汉文也逐渐成为女真族的通用文字,汉语也就随之成为女真族的通用语言。

金国的汉文创作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太祖到海陵王,是金国汉文创作的萌芽期,这一历史时期主要以完颜亮为主要代表,他的作品也是汉文创作的主要代表作,他的作品主要体现在女真族的民族气质上。第二个时期是金世宗到金章宗,这是金国汉文创作的发展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主要以完颜雍和完颜允恭为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不再强调女真族的尚武精神,而是逐渐将中原文化作为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第三个时期是完颜永济到金国灭亡,这个时期是金国汉文创作的成熟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是完颜璹,他把金国的汉文创作推向了顶峰,在诗词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他的作品大都体现金国从盛到衰的风格。

(二)辽国契丹族的汉文创作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权建立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政治和文化进行了不断交流和借鉴。尤其是辽国的统治阶级,他们积极学习中原文化,逐渐稳定了政权统治。随着辽国政权的逐渐稳定,汉族和契丹族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在优秀文化的面前,契丹族虚心学习,使契丹族的汉文创作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辽国的汉文创作与辽国的政权发展比较相似,可以将契丹族的汉文创作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太祖到太宗,这个历史时期是契丹族汉文创作的开始时期。在这个时期诗人的代表不多,大多都是以简单的汉文进行创作,作品的内涵不深。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世宗到兴宗,这一时期是汉文创作的发展时期。由于这一时期辽国与中原进行了几次战争,使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加上统治阶级积极推行对契丹族文学有利的政策,使这一历史时期的汉文创作有了很多的突破。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道宗到天祚帝,这个时期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契丹族汉文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原文化的水平。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女性诗人,如萧观音和萧琵琵等,她们的诗词作品都有很深的造诣。契丹族的创文创作虽然现存不多,但是仅有的诗词都能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这些契丹族的汉文创作真实的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北方少数民族的汉文创作是民族融合的结晶。

(三)大元政权下的汉文创作

大元政权下的汉文创作不同于辽国和金国,因为大元政权是仅有的统一中原文化,并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国家。忽必烈在统一中原以后,建立以蒙古族为统治阶级的政权,这个政权最大的特点各个民族的融合程度更高,各个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在大元政权下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契丹族和女真族等,他们不断接受了中原文化,学习汉文,并且也做出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汉文创作。

大元政权下的汉文创作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成吉思汗到元英宗,这一阶段是汉文创作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汉文创作以蒙古贵族为主要代表,主要代表人有伯颜和郝天挺,他们的汉文作品大多反映草原民族质朴的特点。第二个阶段是元英宗到元朝灭亡,这一阶段是蒙古族汉文创作的发展阶段。随着大元政权在中原的逐渐稳定,中原文化早已被大元政权所接受。更多的蒙古人接受汉文化,并且在汉文创作上有了更高的体现,在汉文创作上更加注重修辞手法,风格更加多变,更加接近中原诗词。

二、辽金元北方民族汉文创作的发展特点

(一)汉文创作的风格从粗疏到婉约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他们的作品都会有各自的风格。但对于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风格而言,其汉文创作却有着共同的风格,都是从粗疏向婉约过渡。

大元是唯一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国家,在接受中原文化程度上比辽国和金国更加彻底,其汉文创作更加成熟,与中原的汉文创作发展更加接近。从某种意义上说,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的风格都经历从粗疏到成熟的过程,其创作风格是受到不同因素制约的。

(二)汉文创作主体的多样化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虽然三个少数民族都接受中原文化,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接受汉化的程度不同,决定了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汉文创作主体的多样性。

辽金元在建立政权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他们的地位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而造成汉文创作主体也发生了变化。辽国契丹族的创作主体是以耶律氏为主;金国女真族的创作主体是以完颜氏为主,但随着女真族的不断南下,有许多的女真族人开始接受汉文化,并在社会底层出现了一些文人,同时还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文人;元朝在中原建立政权之后,有些蒙古族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并成为汉文创作主体的一元,同时还有许多契丹族、女真族和汉人,他们都是元朝汉文创作的主体,这也体现出元朝汉文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多元化的创作主体也体现出北方民族特有的创作风格。

(三)辽金元汉文创作的形式多样

中原文学的创作多以诗、词和曲为主要形式,辽金元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原汉文创作形式,他们的汉文创作也多以诗词为主。因此,中原文化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汉文创作的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金国女真族的汉文创作以词为主要形式,蒙古族多以散曲为主要形式,这些汉文创作都体现出了本民族的特点。中原的汉文创作形式多以诗歌为主,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文化,也接受了中原文学体裁形式,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对于少数民族巩固政权统治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诗歌体裁形式的汉文创作能够很好的表达出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成为政权统治的“工具”。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汉文创作形式多以诗歌为主,散曲为辅,体裁形式多样是政治和文化的必然趋势。

三、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融合逐渐加深

民族融合泛指两个以上民族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双方共同发展和变化。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实质上就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延续,也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延续。辽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也不例外。

首先是物质层面的融合,辽金元时期的北方民族都是以游牧为生的民族,随着北方民族的人口的增多,现有的空间和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本民族的发展需要,因此北方民族必须接受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给予北方民族带来了物质层面的变化,物质层面的融合不仅给北方民族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且还引起了共同语言和政治层面的变化。

其次是随着物质层面的融合,势必会影响到北方民族用先进的汉文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由此可见,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不仅反映了物质层面的融合,而且还反映了北方民族精神层面的融合,北方民族接受汉化的程度决定了民族融合程度深度。

(二)本民族的特性逐渐磨灭

每个民族文化都是动态发展的,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定程度时,势必会接受和吸收其他先进文化。但是在吸收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本民族的一些特性造成影响,甚至会有排斥先进文化的现象发生。民族文化在接受和吸收其他先进文化时,一定会有条件的。首先接受先进的文化可以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程度,其次就是在接受其他文化时,本民族的文化势必会产生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现象。当本民族无法抗拒外来先进文化渗透时,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必将遭到磨灭。辽金元北方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在抗拒汉文化完全渗透到本民族文化当中,汉文创作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从不同角度去看,其实是北方民族既想接受汉文化,又不想完全被汉文化吞噬。

参考文献:

〔1〕扎拉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2003(3):93-96.

〔2〕李冬楠.辽金元都城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J].学术交流,2009(9):179-182.

〔3〕赵维江.北方地域文化生态中的辽金元文学创作格局[J].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101-105.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