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摘 要:《周礼》作为中国的儒家经典,内容丰富,涉及古之九州、天文、国家的封邦建制。政法文税、弄伤医卜以及沟洫道路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构成了古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研究历史地理更为重要。本文即从农作物、地图、行政区划、气候以及建筑五方面探究其史学价值。
关键词:《周礼》;职官;史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22-03
一、《周礼》简介
《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所以《周礼》也叫《周官》,又称《周官经》。在西汉成帝时,刘歆在校理秘府所藏书籍时,才将《周官》列入书目,但是缺冬官这篇,于是以《考工记》补足。在王莽建立新朝时,才改《周官》为《周礼》,并宣称这是周公时所制定的典章制度。在郑玄作注后,《周礼》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在宋朝时,将其列入十三经中,于是成为了我国古代的法典著作。
其中,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法,冬官主管营造,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这在上古文献中实属难得。里面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包括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还有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等。正是详细的记录了这些制度,使其更显珍贵。
通常,大家都认为《周礼》中所记述的各项典章制度,并非真正周代的制度,而是作者认为国家的理想制度。文中充满了人法天的思想,主张社会组织要效法自然原则,即“人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众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周礼》原名《周官》,此书名缘何而起,前人曾有许多猜测。依笔者之见,所谓《周官》,其实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为书名,暗含了该书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数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则。其后,刘歆将《周官》更名为《周礼》,虽然有抬高其地位的用心,但却是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周礼》的许多礼制,都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但历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旧址,故其格局难以刷新。元始祖忽必烈建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朝鲜的汉城,同样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礼》建都的典范。
二、《周礼》中的历史地理的职官
历史地理涉及方方面面,根据《周礼》的内容,我们将其分为农作物、地图、行政区划、气候以及建筑五大类。因为内容繁多,所以农作物中包括粮食、山泽和家畜;行政区划中含有交通的内容;建筑中包括宫殿和墓地的内容。
(一)有关农作物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的大宰,他的主要工作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
醢人,其职责主要是掌四豆之实
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山泽之赋。
地官司徒第二中的载师,掌任土之法。主要负责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里宰,主要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叙。
委人,掌敛野之赋敛薪刍。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以稍聚待宾客,以甸聚待羁旅。
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稻人,掌稼下地。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
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巡其禁令。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
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种。
舂人,掌共米物。
夏官司马第四中有山师,主要是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川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显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
秋官司寇第五主要有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以及薙氏掌杀草。
(二)有关地图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的小宰,主要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
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以治王内之政令。
地官司徒第二中的大司徒,主要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土训,掌道地图。
春官宗伯第三中的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
夏官司马第四中的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三)有关行政区划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有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八曰徒,掌官令以征令。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
地官司徒第二中的封人,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及其六畜、车辇之稽。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夏官司马第四中的大司马之职,主要负责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
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
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
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同其数器。
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四)有关气候的职官
主要有天官冢宰第一中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春官宗伯第三中的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月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
(五)有关建筑的职官
天官冢宰第一中的掌舍,主要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设车宫辕门,为坛壝宫棘门,为帷宫,设旌门。
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诏王及冢宰废置。
春官宗伯第三中的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
夏官司马第四中的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则树王舍。
三、《周礼》中职官反映的历史地理价值
从上述五方面职官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当初社会在各个方面的规范。使我们更为形象、全面的了解过去。同时,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依据。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周礼》中的其他史学价值。
首先,通过《周礼》反映出国家的概念。
如《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土圭是一种测日影长短的工具。所谓“测土深”,是通过测量土圭显示的日影长短,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长为一尺五寸。之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
《周礼》中的国都地点就是通过土圭确定的。
其次,是九畿的确定。
《周礼》以土圭测日影,在地中建王城,既是哲学寓意的需要,也是“体国经野”的需要。王者划分国野和野外之地,都以王城为中心。如方千里的王畿,就是以王城为中心建立的。王畿之外有所谓“九畿”。《《周礼》·夏官·大司马》云:“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可知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千里的王畿为中心,其四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划分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等九层,大小相套,依次迭远。相邻之畿的间隔都是五百里。《尚书》中确有侯、甸、男、卫、采等外服的名称,却没有如此类似于同心圆的分布。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居民组织状态。
从《周礼》中,我们发现当时的居民组织类型有两类: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根据地官的《大司徒》、《遂人》等记载,乡、遂的民户构成分别为:一比有5家,一邻有5家,一闾有25家,一里有25家,一族有100家,一酂有100家,一党有500家,一鄙为500家,一州为2500家,一县为2500家,一乡为12500家,一遂为12500家。乡、遂各级组织的编制极其整齐。
此外,乡和遂的数量都是六个。六乡、六遂的居民数似乎恰好相合,既无不足,也无羡余。
另外,我们还看出当时对农田的规划。
《地官·遂人》云:“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这里记载了两个系统,一是农田系统,二是沟洫系统。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有称为“遂”的水渠,遂上有称为“径”的道路。每十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有称为“道”的道路。每万夫之田之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如此通达于王畿。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沟洫、道路系统有严格的丈尺规定。据郑玄的注,遂,宽、深各二尺;沟,宽、深各四尺;洫,宽、深各八尺;浍,宽二寻、深二仞。沟洫上的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仅就以上数例,就不难发现《周礼》的制度有相当的理想化的成分。将国都建在“地中”,其理论色彩十分鲜明,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整齐划一的九畿制度、居民组织、沟洫道路系统,遑论古代中国,就是移山填海的大跃进时代也没有实现过。
参考文献:
〔1〕(清)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翟树毅,韩洋.《周礼》:我国古代行政法之雏形[M].昆明:法制与社会,2009(25).
〔3〕王海娜.《周礼》中所记交通礼仪研究.吉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5).
〔4〕赵四化.从周礼看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特征.太原:山西建筑,2010(17).
〔5〕李亚明.从《周礼·考工记》沟洫关系看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系统[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