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之花在生活中绽放

2013-04-29 00:44:03李学兰
教育界·上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化课堂教学

李学兰

【摘 要】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品德课的教学应生活化。要想真正让学生在“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实现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生活化 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实现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个体的情感,通过经历、感悟、体验,扩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提高品味生活的能力与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教学要讲究艺术,要想过程出彩,必须有精彩的“点”来吸引人。

首先,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实践动机。课堂的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知的欲望。童趣化的教室布置,给儿童童趣的世界增添一抹新鲜的色彩。张贴一些德育漫画、名人名言、学生作品,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激励学习的斗志。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最新发生的新闻、故事加以利用,既体现与时俱进,又做到贴近生活,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生活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是需要背景与氛围的。很多思想教育的进行,选择在特定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下进行,围绕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增强感染力,通过搜集资料,可以通过课件形式展示,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环境破坏前与破坏后的强烈反差,播放一些滥砍滥伐树木,污水排放,大气破坏等视频,并结合当下炒得沸沸扬扬的空气污染PM2.5,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唤醒学生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多种合作、交流,巧妙地点拨、引设,在教学中,把每节课的内容以图画和文字为载体的形式归纳为一个主题,反映课堂与儿童生活的生活信息。教学时,通过情境的创设再现主题内容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图画、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开展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加深他们对内容的感悟。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感染学生情趣,产生情感共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本课程的课堂可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更多地强调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空间。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引导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主动去体验、去感悟,培养良好思想品质,升华思想品德价值观。同时,品德教育要重视与家长的合作联系,让家长走进课堂。教学时,我们可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为家长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结合家长不同的生活阅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升华。邀请家长参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形成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使教学活动真正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空间里,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真正促进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境界的升华。

三、开放评价,在激励中成长

品德课学习内容的生活性、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其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有价值的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包含了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等方式。在评价时要坚持激童趣、保童真、扬童心的理念,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予表扬性的支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给予鼓励性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给予孩子们不同程度的小小奖励,比如小红花、爱动脑筋奖状、爱心奖杯等,这种富有童趣的评价形式,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为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引导孩子们生活提供了客观依据,还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源于生活,又要融于生活。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 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2]刘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J]. 牡丹江教育学报. 2004(03).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

[5]朱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1:58:05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3:52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