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浩
摘 要:就地方政府而言,如何把民生建设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是一个集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复杂课题,是一个需要结合地方实际,逐步加以探索、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泰州市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考察泰州市的服務型政府建设实际,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民生优先 服务型政府 价值追求
一、民生优先: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
(一)以民生为本,民生建设关系民心所向。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自己的最大使命,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也说明了,民生无小事,民生解决得越好,百姓的幸福程度越高,民众对政府就越支持,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也就越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践行以民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始终把民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把改革发展的成效体现到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上来。
(二)以民生为先,民生建设体现利益关系。
坚持以民生为先, 首先要切实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政府一切跟着“GDP”转,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弱化,结果是出现了很多看不起病、不起学、住不起房的困难群体,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政府建设必须真正把民生问题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为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再次是要处理好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的关系。
(三)以民生为重,民生建设决定社会和谐。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动,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也在深刻变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诸如征地拆迁、劳动保障、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三农”等许多事关百姓民生幸福的问题、矛盾较为集中,涉及的民生问题也较广,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较深。各级政府要把关心民众疾苦、解决民众诉求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切实解决好民生诉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二、泰州实践:找到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实现途径
(一)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建成了两所本科院校,高教园区一期工程圆满完成。2006年始,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让所有农村孩子上学有保障,家庭无忧虑。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强食品市场监督管理,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泰州市政府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加强劳动保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通过买岗、增岗、免费培训、政策引导等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累计帮助7000多名“4050”和“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12年,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达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34%。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泰州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构筑社会安全网。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保率92.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到2010年底参保缴费126万人,有61.13万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享受养老金。比全国要求提前10年,实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到2012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总人数已超过47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建立社会管理机制
近年来,泰州建立了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的规范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2.健全新型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由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单位体制”向属地化、社会化的现代社区体制转变,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2003年以来,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3675起,调解成功率达96%。
3.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自2003年全市开展“平安泰州”活动3年来,泰州市公众安全感逐年上升,分别为94.9%、95.6%和96.1%,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全市目前已有5个市(区)建成“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区)”,85%的乡镇(街道)达到平安创建标准,完成各项创建目标。2007年上半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6%,社会公众安全感达97.2%。
(三)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1.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泰州市着力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工作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努力形成大信访工作格局,着力提高信访办理效率和质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问题,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活动,立案查处33人,1100多人主动自查自纠,全市药价明显下降。
2.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效能
泰州市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全市各地各部門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学校、医院及供水、供电、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办事公开,重大决策形成之前,通过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途径,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首开全国环保信访听证“先河”,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一站式”服务等举措。
3、推进并联审批,提高行政效率
2000年,泰州市政府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在全省率先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依法清理审批项目。目前,泰州以实施并联审批工作机制为主的第五轮行政审批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促使政府由重管制向重服务进行转变,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从串联向并联转变,从2011年9月起,市政府先后下发了《泰州市行政并联审批暂行办法》等专项文件,选择涉及职能部门多、行政审批相关项目多、产生矛盾多的建筑工程类和餐饮服务类,进行试点先行,优化审批流程的努力取得明显效果。
三、强化落实:继续推进“民生优先”的三点思考
1、统筹协调,破解民生难题。真正落实“民生优先”,就要着力提高政府统筹协调的能力,切实保障民生需求,协调好各类群体、各个层次的民生需求。二是把握重点,集中力量,依据实际财力和各类群体生活困难程度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优先解决好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全局出发,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群体的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2、创新制度,保障民生需要。一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与控制,在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收入分化。二是要探索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城市低收入者以及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创新解决异地社保问题。三是加快实施户籍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在就业方面的规定,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户籍制度,鼓励城乡居民自由择业。
3、共建共享,完善民生发展。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共建共享是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首先应通过政策指导、舆论倡导、典型引导等策略,不断激发各类群体参与民生建设的活力与干劲,鼓励和支持民众创造民生幸福生活;其次是要积极引导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加大扶持力度,更好地协助政府承担起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重任;再次是着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民生发展共享机制,人人参与公共服务,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让民生发展的阳光普照大地;最后是畅通民生需求反映渠道,完善群众民生诉求表达机制,保障群众的合理民生需求,使更多老百姓能够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