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咏月诗中“月”意象的考察

2013-04-29 03:44王川张建宇
关键词:审美意识意象

王川 张建宇

摘 要:“月”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含义和意象,如“风花雪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等。在中日两国的古典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歌,其中以唐诗集《唐诗三百首》与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诗歌为代表。“月”意象在两诗歌集中,既有哀怨的悲情之美和幽怨的相思之苦的共同点,又有唐诗中独特的哲学意味和高标人格的再现,对比分析唐诗与和歌中的咏月歌,分析中日文学中对“月”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咏月诗;意象;归宿;“月”意象;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39-04

一、前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作者笔下的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1]。”在众多的诗歌意象中,含有月的意象的唐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共80首,占总诗集的27%,咏月的和歌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共12首,占总歌集的12%,由此可见,两诗歌集中咏月诗歌的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毋庸置疑,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和歌则最能体现日本的民族性和审美意识。在中日两国众多的诗歌集中,中国古代诗歌精华《唐诗三百首》和日本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无疑成为两国诗歌的代表。

二、思乡怀远的牵绊

乡思是指诗人歌人望月思乡怀远的情怀,望月思乡在《唐诗三百首》中较为常见,《小仓百人一首》中亦有阿倍仲麻吕所作的“唐土见月”一首和歌,现各举例分析异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夜思》

在众多借月思乡之作中,李白的这首《夜思》广为流传。这首诗既写出了月的特点,又写出了明月在乡愁中的作用。诗中以霜来比喻月光,并没有离开传统的意象,正是由于这如霜的明月,才使作者一举一低,一望一思,于俯仰之间,含义无穷。月亮使乡愁的意象中增添了人生苍凉,却又平和豁达,不激昂愤意,也不颓唐。“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诗人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2]”与本诗一样表达乡思的诗作还有: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如霜之月在唐诗中经常出现,尤其在边塞诗中越发让人怀念故乡。该诗虽为边塞诗,却不以昂扬向上的刚健之气取胜,而是因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看到边关如霜之月内心充满着悲凉,再伴着这凄凉悠长的芦笛,写尽征人思乡惆怅之情。除去惆怅,我们同样也能从边关月中看到战士们因有家而不得归,所以多少伴有厌战的情绪。

天の原 ふりさけ見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

——阿倍仲麻吕《小仓百人一首》

歌人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过18年,这首诗是753年,作者在回国前于明州(现在的宁波)的送别宴会上望月感慨而作。“遥望长空,明月在天,那是昔日从奈良春日野的三笠山头升起的明月啊。他仿佛觉得,少年时代见过的三笠山上冉冉升起的皓月,已经飞过茫茫东海,前来迎接他这位日夜思归的游子了。[3]”

对比这三首诗歌,不难发现它们的相异之处,首先,在数量上,望月思乡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具有相当多的数量,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韦庄的《章台夜思》等。与此不同,“唐土见月”典出《古今和歌集》中的羁旅歌部分,可是不论是在《小仓百人一首》中,还是在《古今和歌集》中,望月思乡的和歌仅此一首。其次,在唐诗中,除去一般的思乡诗之外,还有很多的边塞诗,而边塞诗的创作与当时的军事政治国情密不可分,所以在边塞诗中不单是单纯的思乡,而是表达了厌战情或是征妇怨,而和歌中却没有涉及。

相同之处在于,三首诗歌不约而同将月作为思乡怀远的牵绊。阿倍仲麻吕的“唐土见月”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因为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他在中国广为结交,尤其与李白、王维等结为好友。从他与李白交往的情况看,受到李白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唐土见月”与《夜思》有神似之处也是必然。

三、孤独寂寥的哀怨

无论是唐诗还是和歌,都通过月亮来表达哀怨之感,这也正是月之情思的所在,情思是指诗人歌人孤独寂寥的哀怨,这种哀怨又分为别离、忧愁、幽怨、相思[4]。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对比分析月之情思的异同。

(一)别离之月

别离诗在《唐诗三百首》与《小仓百人一首》中所占数量较多,如: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本诗开篇点明“别离”之意,尤其颔联以期待再会表惜别之情。两句诗意义上倒装,即昨天还在月下同行,现在怎么说分就要分开,真不知何时能再相见[5]。月亮可以说是与友人分别前的见证,以月为契机,追述别前相送之深情,想象别后之寂寞,多方渲染惜别留恋之意,颇为感人。

有り明りの つれなく見えし 別れより

暁ばかり 憂きものはなし

——壬生忠岑《小仓百人一首》

这首和歌是表达一对恋人天明离别时依依不舍与哀伤的心情。那拂晓前高挂在天空的月亮比起深夜的明月来多么冷冽,多么无情!恰如与我无情分手的你。“每当拂晓时,回忆起那令人肝肠寸断的离别,还有比这拂晓时分更让人痛苦的时刻吗?歌中述说的无情是男方对女方的怨恨,而拂晓前的月亮成了冷艳与无情的代表。[6]”在这里,“月”与人一样富有情感,只不过这种情感是如此冷漠,日本传统的(もののあわれ)之感在此处得到了体现

对比这两首诗歌,同为别离诗,唐诗中的借月别离多为与友人别离,除例外,还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司空曙的《贼平后送人北归》等等,表达了友情深重的审美情趣。而观察和歌中的月,就仿佛看一个美丽哀伤的爱情故事片段,和歌中的月多为与恋人别离的见证,并且日本传统的(もののあわれ)、(幽玄)等审美理念在别离之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忧愁之月

内心的忧愁时起彼伏如同天上的月亮一般时盈时亏,因此,月亮便又成了诗人们聊以寄愁的载体。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写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由诗首诗尾可知,本诗是作者对人生悲剧的总结性回顾与感悟。忧愁袭来,忆起一生遭际,颈联中明月映照沧海,海中的珍珠宛如闪着晶莹的泪光。诗人借苍凉之月映照出沧海,创造出一幅宏阔悲凉的意境,用珠泪喻己泪,酸悲之苦油然而生。因此,诗人借月抒发了他朦胧悲情的忧愁,表达了对人生迷惘困惑的心境。

月見れば ちぢに物こそ 悲しけれ

わが身ひとつの 秋にはあらねど

——大江千里 《小仓百人一首》

此歌是作者在是贞亲王主办的赛歌会上所作,由白居易的诗“燕子楼三首并序”中的一首翻作而成:满窗明月满帘窗,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歌尾处说,“秋月令人悲上心头,但明月普照大地,又并非只照我一人。[7]”秋月悲凉,令人伤感,虽为翻作,但是(もののあわれ)的审美意识在这首诗歌中彻底体现出来。

なげけとて 月やは物を 思はする

かこち顔なる わが涙かな

——西行法師《小仓百人一首》

这首和歌典出《千载集》恋五,表达诗人望月流泪的忧愁情怀,“月亮好像对我说,叹息吧,我回忆其悲伤的往事,这一切怎能怪罪明月?我又是为谁潸然泪下呢。[8]”也许诗人望月时依稀看见了恋人的面影,或者想起曾经与恋人在这明月下的的美好时光。这首歌虽含蓄,却让人看到歌人忆起恋人时满带忧愁的脸庞。类似这种望月而叹的和歌,还有《小仓百人一首》中的第68首。

对比唐诗与和歌中的忧愁,可以看出在借月表忧愁上,是非常相似的,内容上以情愁为主,审美意识上以悲情哀思为主,这种“哀”或是寓于人生暮年的回顾,或是借悲秋而叹己。

(三)幽怨之月

这里的幽怨,以闺怨为主,所谓闺怨指少妇的哀怨之情。现各试举一首借月来抒发自己幽怨之情的唐诗与和歌: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叶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中国自古以“琴瑟和谐”来预祝来日夫妻恩爱,而本诗诗题却为《瑶瑟怨》,结合本诗内容可以说是女主人公慨叹丈夫不归,夜不能寐,抒发了她的无限怨情。尤其是最末一句,“月明”的意象恰似女子的愿望,她多么盼望夫君能早日返回,同她像楼上明月一般团圆啊。所以这明月并不单是夜空中的明月,而是女主人公心头一轮寄托幽怨与希望的明月[9]。唐诗中除去普通家中思妇的闺怨,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宫怨诗。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春宫怨》

这是宫怨诗中的一首代表作,全诗未言“怨”,却以反衬的手法叙写了失宠者的怨情。未央殿前,明月高挂,已是夜深时分,却依旧歌舞升平,歌舞之后有人得宠,有人失宠,所有的“怨”都在这轮明月之下显得格外悲悯。除上二例外,唐诗中还有大量的借月写幽怨的诗,例如李商隐的《嫦娥》、沈佺期的《独不见》、顾况的《宫词》等等。

今来むと いひしばかりに 長月の

有り明りの月を 待ち出でつるかな

——素性法师《小仓百人一首》(21)

歌人模拟女子口气而作,是和歌中闺怨诗的代表作,“歌中(有り明りの月)指阴历十五之后的月亮,每晚很迟才能升起来,拂晓前还挂在天上。”[3]歌中女子夜夜盼恋人能来相会,可是直等到深秋九月,月落西天,也不见他的身影。此时的月,是苦守中幽怨的化身,歌中委婉的表达了一种失望与怨恨之情。这首歌出典于《古今和歌集》中的恋歌,类似这种幽怨之月的在《古今和歌集》中还有纪贯之的恋歌(題しらず)(633)等等。

对比三首诗歌,唐诗与和歌借月表达出了幽怨之苦的审美意识,无论是闺怨还是宫怨,是明月还是晓月,相思幽怨这种审美意识是两国诗歌的共同之处。

(四)相思之月

这里的相思,指的是唐诗与和歌中除去“乡思”部分的诗歌,更多的是指男女之间的情思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思念。如杜甫的《月夜》一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是相思诗中的代表作,诗人杜甫于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在只身赴灵武的途中被叛军捉住,押往长安(现在的西安)。全诗围绕月来展开,本是自己思念妻儿,却写出妻子思念自己的光景,从而将对妻儿的思念写的柔肠百转,委婉含蓄,表达了与妻儿之间浓浓的亲情。借月相思除了表达亲情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表达爱情恋情之作,例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二首》),“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等等。

やすらはで 寝なましものを 小夜ふけて

かたぶくまでの 月を見しかな

——赤染衛門《小仓百人一首》

这是一首痴情女子的独白。“赤染卫门在这首和歌里,用一种委婉的手法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望月等候情人前来相会的痴情女性的心情。而情人却自食其言,没有前来赴约,害得痴情女子一直白白等到天亮。可以说,这份相思寄托了女主人公相思的苦涩与惆怅。[10]”

对比这些诗歌,不难发现,在借月写相思上,唐诗除有表现爱情和闲情的作品之外,更有表现乡情和亲情的。而《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歌基本限制在男女情爱上,没有表现乡情和亲情的。

四、见证永恒的归宿

月亮以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的形态,见证了人生和古今的永恒,这种见证既使月亮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而独立存在,又使这种审美提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见证永恒的哲学意味是指诗人歌人透过月这一意象表达出“永恒”的哲学概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

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江边月下,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与关怀,于是忍不住对月与人进行了惆怅的发问,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把这种发问称为少年清愁般甜蜜的窥探[11]。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于光阴流走的感伤,但同时是对时间永恒流转的感悟。所以,这里的月亮是见证永恒的归宿。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节选)

从这首诗中,同样看到的是对月与人的关系解读,人与明月就在瞬间得到了一种永恒的交汇。这首诗含有悲伤之感,因为今人古人像流水一般,一切都会远离。古今时空的永恒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留在生命里,而酒杯与生命里的月亮,正是见证永恒的归宿,明月见证了人们对往昔的反思,对岁月的追问,勾起人间与天上的的绵绵的温情,在光阴流转中完成对“月”意象的审视。

めぐり逢ひて みしやそれとも わかぬまに

雲隠れにし 夜半の月かな

——紫式部《小仓百人一首》

“悲喜交加意外相逢,你脸上已难寻昔日的面影。转眼间又该各奔东西了,就像这夜半云中的月儿,只留下依依别情。[12]”作者在路上偶遇旧友,不胜欣喜,无奈不得不分别,在这里“月”似“人”,“人”似“月”,在这虚无飘渺的意境中,让人感叹这匆匆相逢后的依依惜别之情[13]。而这短暂的相逢很有可能成为人生中最后一次相遇,随着光阴流转,这次如月的相逢便成了永恒,而夜半的明月成为了见证永恒的归宿。

无论是在唐诗还是在和歌中,诗人歌人化明月为自己,作为审美意象的月亮,见证了人生与古今的永恒。有所不同的是,唐诗更加关注明月与人的关系,而和歌则更加注重借月抒发个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五、独立高标的人格

独立高标的人格是指诗人歌人通过写月来表现自己独立于世的人格魅力,在这些诗歌中,“月”即“己”,“己”即“月”,这正是唐诗赋予月亮的特殊含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这是唐诗中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归园田居的隐逸人格。特别是颈联两句,正表达了王维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雨后天晴,朗朗明月照耀大地,月光从松树缝隙中洒落下缕缕素辉,斑斑点点。清澈山泉在沙石的小溪中流淌,淙淙有声。[14]”这两句是对自然景物的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也暗示了自己独立于世的高标人格和精神向往。像这种,在唐诗中通过咏月来表达归隐的山水田园诗不算少数,如常建《宿王昌龄隐居》、王维《竹里馆》等等。除去表现归隐之情外,还有一部分诗歌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春宵时节,本应心情愉悦,而作者却一人独酌,是多么的寂寥和孤寂啊。作者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知音难遇,尤其是在第二句中,诗人举起酒杯,邀月共饮,并把天上的明月与身边的影子当成朋友,在这里,作者有明月相伴并不孤单,因为明月与他的人格已经水乳交融了。月亮可以陪伴,也可以让一个人看见他的自我鉴定,在月光下能清晰照见自己的人格。这种人格使诗人变得豁达旷远,最终决定与明月于云端相见[15]。而这种明月情结在李白的《将进酒》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歌中也有体现。但相较于唐诗通过月来彰显自己的人格,和歌中几乎没有这种表现,这也正是两者巨大的差异所在。

六、结语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题为(美しい日本の私)的演讲中,认为雪月花是日本文化的审美特征,这与和歌所提倡的(もののあわれ)、(幽玄)等审美理念一脉相承,而中国唐诗虽也有“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的洒脱,但更强调思乡怀远,思亲别友等理念,体现了诗人自己独立高标的人格,与军事政治国情等联系较为密切。造成这种审美意识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两方面。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审美意识又具有相同性,比如二者同时表达出哀怨悲情之美,幽怨相思之苦等。理解清楚了中日审美意识的异同及原因,就能更好的理解两国文化差异,为中日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为文学交流,奠定了基础。今后,如何将日本古典诗歌翻译成中文,又如何将唐诗翻译成日文作为课题而研究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卜晓镭,谷肖梅.共通的情感与文化—中日古典诗歌中思念意象的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6.

〔2〕〔5〕〔9〕〔14〕朱炯元,毕宝魁,陈崇宇.唐诗三百首译注评[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8.

〔3〕〔7〕〔8〕〔12〕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6.

〔4〕牛明明.浅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1):73-75.

〔6〕〔10〕〔13〕邓晖,李寅生.论《小仓百人一首》的咏月歌[J].日本问题研究,2009(1):56-59.

〔11〕〔15〕于丹.《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http://v.163.com/special/cuvocw/gushicixinshang.html.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