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膳的那些事儿

2013-04-29 00:44吴正格
中国收藏 2013年9期
关键词:御膳房御膳乾隆

吴正格

清宫以保和殿下三阶为界,阶前称外朝,阶后称内廷。前朝的宴膳机构为光禄寺,承办清政府循例举办的各类朝宴,即国宴。本文说的是内廷的宴膳机构——御茶膳房和皇家的膳事,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文字收藏吧。

御茶膳房是御茶房和御膳房的合称。先说御茶房,是承办乳茶(奶茶)和各种清茶之所,自清初设置后一直无甚变化。熬乳茶者皆为蒙古茶役,可见乳茶是满蒙的传统饮品。制作方法是牛乳一镟(一镟相当于今天的三斤八两),置桶内,加乳油二两、重二两的黄茶一包、青盐一两,再置火上煎熬而成。熬好后盛至银茶桶中以备供用。

乳茶是御膳中的主要饮品,也是祭祀供献和筵宴中必不可缺的。皇帝膳毕,茶膳房也要适时地进奉乳茶,总管太监便循例向皇帝请旨下次用膳的事宜,如用膳地点、想吃什么,或提示近日有先帝的生辰忌日等,供皇帝心中有数。

乾隆癸亥后,喜好风雅的乾隆率例茶宴。他在重华宫举办的茶宴《养吉斋从录·卷十三》中有所描述——词臣“列坐左厢,宴用果盒杯茗”,宴时由乾隆出词题,与宴者附御制元韵作词。优者“颁赏珍物,叩首抵谢,亲棒而出。赐物以小荷囊为最重,谢时悬之衣襟,昭恩宠也。”喝着香喷喷的乳茶,帝臣题词联句,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御膳房初期分布在内廷各处,如长春宫膳房、重华宫膳房、永和宫膳房等。各膳房兼制菜肴、糕点和粥品。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下旨将各御膳房合并,改为内膳房和外膳房。内膳房设荤局、素局、挂炉局、饽饽局、饭局,外膳房则承供筵宴和祭祀供献。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御膳房又增设档案处,设笔帖式十一名,专掌皇帝、皇家的宴膳实录。这样一来,御膳房的管理水平和产品流程都大为提升。看来,好吃的乾隆还真有管理餐饮的才识。

清帝每日的进膳时间皆循旧规:晨六时二刻进早膳,午十二时二刻进晚膳,几乎雷打不动。可是,大晌午头的进晚膳,到了真正的晚上,那御肚里还不有“蛤蟆叫”?所以又立规定:“申、酉以后,或需饮食,则内宫别有应承之处,其物随意命进,无定供矣。”(出自《养吉斋从录·卷十三》)

清帝每次进膳总是独自一人,只准与皇太后的膳桌摆在一起。后妃们虽也同时进膳,但却不能与皇帝共为,还都要进献皇帝喜欢吃的菜,且得献双忌单——皇帝不吃“寡妇菜”,妻妾却一大帮,这样献菜使御膳房做的菜往往成了摆设。所以,自康熙起就创意了一种赐食(满语谓克什)之举,按照《养吉斋从录·卷十三》中的形容:“御膳房进膳有膳单。每日膳单指出某物赐某处、赐某人。曩时内廷主位、阿哥、公主及御前、内务府、军机、南书房入直大臣,皆间得被赐。”

至于皇帝进膳的场面,《听雨丛谈·膳桌膳合》中写道:“凡果碟、冷碟,俱陈于矮桌;幂以黄龙巾袱,用黄绒绳兜桌之四隅舁之,谓之膳桌;熟食羹馔,则盛于黄龙圆盒,叠叠三四层,包以黄布厚棉袱舁之,谓之膳合。考《明季水部备考》云:‘内宫监成造御用彩漆膳桌、膳合、托合之类,供应宫殿床、桌、器皿、生铁、锡灶、砂铫、盘、罐等件云云,是膳桌膳合之器,自明已然矣。”这说明,清帝进膳的一些设施用具,是“近水楼台”从明宫那里的照搬。

又因清朝诸帝的饮食观念不同,需求相异,也有政经形势的原因,故而在进膳上俭、奢大别。熙朝虽富强,但康熙仍能俭而倡廉,“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清俾类钞·圣祖一日两餐》);乾隆却仗着国势繁荣,有恃无恐,竟成饕帝,每膳之馔都是四五十品;道光则摊上了内忧外患的窘困,国库也空虚,逼得他成了老悭,“四菜一汤”还嫌浪费,有时干脆只食猪肝烧豆腐。

自慈禧训政,鼓噪出个“同治中兴”,宫膳又大为讲究起来,于是就出台了新食制,规定“皇帝每膳48味,称全份;皇后吃半份,24味;妃子四分之一份,12味;其余以次递减”(《清末民初云烟录·清宫御膳与袁世凯》)。慈禧是皇太后,竟享用两个全份,而且她还倚老纳孝,进膳时帝后妃嫔都得向她献菜,天天如此,等于顿顿吃“满汉全席”了。

所以,徐柯在《清俾类钞·饮食·皇帝御膳》中提到:“皇帝三餐……聚山珍海错。书于牌。除远方珍异之品以时进御外,常品如鸡、鸭、鱼、羊、豚等,每餐皆俱。必双。御膳房主之。”其实这里说的,是慈禧领着同治、光绪两个小儿皇帝在山吃海喝。所谓“书于牌”,指银牌子,牌上写有肴馔名称,既有注明之意,也表示已经检验无毒,可以放心进食了。

猜你喜欢
御膳房御膳乾隆
目的论视角下央视纪录片《御膳房》汉英字幕分析
时鲜珍馐助康宁
夏季爽口第一茶——中医御膳房版酸梅汤配方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略述现代餐饮经营御膳的几点要素①
夏季爽口第一茶一一中医御膳房版酸梅汤配方
动物“御膳房”中的故事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白费功夫的“御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