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 麦清 赵丽霞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德育大环境对其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学界以及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在2011年交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就当前小学生政治思想状况、基本品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德育环境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小学生德育环境调查结果分析
1.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1)学习成绩是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方面,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发展关心不够。调查结果显示,43.8%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32.4%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人品,19.4%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生活得是否愉快,4.4%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一结果说明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其人品的关注,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2)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不够密切。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生和父母的交流并不密切,只有26%的孩子和家长无话不谈,57%的孩子有时说一说心里话,10.2%的孩子很少和父母说心里话,有6.8%的孩子从来不和父母说心里话。
2.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1)班主任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思想品德。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占37%),其次为思想品德(占36.9%)、身体健康(占13.2%)、心理健康(占12.9%)。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其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的长期存在势必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2)多数教师能做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调查结果显示,77.6%的学科教师上课时会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能做到教书育人,有20.2%的学科教师上课时会偶尔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有2.2%的学科教师上课从来不讲做人的道理。说明多数小学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注重学科德育的渗透。
(3)教师师德表率作用有待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有23.8%的教师有时或者经常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63.3%的教师从来没有过,12.9%的说不清。这表明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自身的师德表率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二成多的教师身上仍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这种情况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9%的学生经常遭受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35.6%的学生有时遭受过,62.5%的学生从来没有遭受过。这说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仍然与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存在差距,教师的观念和具体做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间还有矛盾之处。
(4)师生交流还不够密切。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遇到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时,教师经常和有时找其谈心的比例为82.5%,从来没有的比例为17.5%。虽然多数教师能主动找学生谈心,但是仍有近二成的班主任从来没有主动找学生谈过心,说明师生交流的情况还不够密切。
3.同学之间的关系
(1)生活趣事、课业学习是同学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调查结果显示,同学间聊天的最主要话题依次为生活趣事(占33.4%)、课业学习(占27.2%)、游戏(占12.6%)、课外读物(占9.5%)、社会热点(占5.6%)、动漫(占5.3%)、明星(占3.4%)和体育赛事(占2.9%)。除了生活趣事以外,课业学习成了小学生最主要的聊天话题。
(2)对评选三好生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小学生有36.3%的人赞同取消现行的评选三好生制度,67.3%的学生不赞同。之所以有近四成的学生对现行的评选三好生制度有看法,可能与制度本身或者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关。进一步调查表明,有87.2%的小学生认为“学校评选三好生公平”,9.1%的小学生认为不公平,有3.8%的学生不关心此事。对于评选三好生的目的,有23.6%的小学生认为“被评为三好生可以得到很多额外的好处”,还有17.6%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有58.9%的学生明确否定此种说法,选择“不是这样”。上述数据说明在评选三好生的问题上,部分小学生头脑里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反映出当前三好生评选中存在的一些诸如不公平、目的不纯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同学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3)好朋友的数量和择友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交往情况总体比较乐观,多数的小学生交往广泛,有多个知心朋友。但个别学生沒有朋友也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小学生认为自己“好朋友的数量很少”的比例为32.8%,认为不是这样的占67.2%。选择朋友、同伴交往既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和真实反映。研究进一步调查了小学生选择朋友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交友最看重的是“人品好”,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78.8%,后面依次是:“谈得来”占10.7%,“学习好”占7.2%,“其他”占2.7%,“家庭条件好”占0.7%。这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择友重德,注重对方的内在品性和情趣。
(4)小学生遭受各种欺负、敲诈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认为同学间的欺负、敲诈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在问及“学校同学间的欺负、敲诈现象是否普遍”时,选择“很少”和“没有”的共占被调查小学生的90%左右,选择很普遍的占3.5%、比较普遍的占7.6%。
二、改善小学生德育环境的建议
1.当前迫切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时间最早、内容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其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父母的教育观念并不科学,存在很多问题,重智轻德的观念普遍存在。鉴于此,全社会必须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以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
(1)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相关部门要积极举办家庭教育学习班与讲座,教育科研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编辑各种家庭教育参考资料,电台、电视台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等,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家庭教育,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着重办好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建设是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家长通过家长学校获取家庭教育方面的新观念、科学教子方法,避免教育误区,少走弯路。家长学校也是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有效载体。当前,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不科学、教育方法不得当的状况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家长学校无“学生”,这说明家长学校的办学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家长学校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一些家长学校办学流于形式,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应该加大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力度。首先,巩固、完善现有的家长学校,对其实施一定的指导,确保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考核评估、表彰奖励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其次,努力拓宽家长学校的创建领域。如在社区建立家长学校,充分发挥辖区内的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充分体现社区教育在时间、地域上的灵活性特点。还可以借助电视、报刊等媒体开辟“家长学校”栏目,也可以利用网络建立 “家长学校”网,以此为阵地为家长获取信息、交流教子经验提供一个平台。
(3)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尽快完善立法。政府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合作的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制、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家庭教育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建议尽快制订家庭教育法,促进家庭教育法制化。
2.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比较强,但是方式方法尚存在不当之处,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存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不够密切,不能滿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些情况说明,当前加强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观察与了解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转化后进生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评价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不仅仅是班主任、专职德育教师的事,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前提。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战略主题,强调“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都应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
(2)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学习,努力使自身的教育方式、方法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需要友谊,需要集体的温暖;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尊重;他们需要积极的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首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要有平等和包容意识,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避免体罚,因材施教。师生矛盾冲突常常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习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教育才会发挥真正的效力。最后,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寻找切实有效的德育途径。在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道德思想渗透外,还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求在讨论、体验和模拟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感悟道德情感,进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
(3)加强教师德育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让广大教师明确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书育人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建立健全有效的德育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不仅积极提高业务知识、教育水平,而且增强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另外,对德育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德育成绩在评优、晋级等方面的比重。
3.关注小学生的同学关系对其品德的影响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发现,小学生择友的标准很正确,但是好朋友的数量不是很多,像评选三好生、校园的欺负敲诈现象等问题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学关系是学习共同体在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学生阶段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同学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讲,同伴的交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很大。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互相帮助的健康向上的氛围,使他们学会合作、分享,和谐同学关系还可以互相促进,使他们共同提高。加强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是学校德育的又一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