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海冰 张涛 雷雯
[摘要] 目的 对比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常用的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寻找更好的麻醉方法。 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154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采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法,B组采用利多卡因鼻咽喷雾麻醉法,记录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实验组(A组)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使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法效果满意,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子支气管镜;麻醉效果;利多卡因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09-02
随着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检查时麻醉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咽喉和气管表面神经丰富,不恰当的麻醉会导致电子支气管镜置入及表面麻醉药对咽喉部和气管黏膜的强烈刺激,造成患者恶心、呕吐、剧烈咳嗽、窒息等,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恐惧。严重时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对患者的呼吸循环造成严重后果,给电子支气管镜的检查带来困难和风险。因此寻找一种既方便医生操作,又使患者更加舒适、安全的麻醉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顺利实施检查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用于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的2种麻醉方法进行临床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 2012年6月期间,需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54例,将患者按检查号分组,单号为实验组(A组)77例,男53例,女24例,年龄16~76岁,平均(56.98±11.33)岁;双号为对照组(B组)77例,男55例,女22例,年龄19~72岁,平均(53.26±8.6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前4 h禁食,检查前2 h禁饮水,患者均取坐位,头略后仰。实验组(A组):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法:2%利多卡因10 mL加入超声雾化吸人器药杯中,开动电源。患者口含雾化器吸嘴,嘱患者深吸气以使利多卡因气雾随吸气吸入气道并在气道内充分弥散,雾化液约在15 min内吸完。对照组(B组):利多卡因鼻咽喉喷雾麻醉法:嘱患者张口、伸舌,用小型气囊喷雾器分别于双侧鼻腔及咽喉部喷注2%利多卡因,各喷3次,每次3喷,间隔3~5 min,麻醉时间约20~30 min。
1.3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1]
麻醉效果的判断分为优、良、中、差四级。优:声门开放良好,插管顺利,患者安静无咳嗽或偶轻咳;良:声门开放良好,插管顺利,气管镜进入气道后有轻度咳嗽;中:声门开放不良,有恶心反射,进镜不够顺利,气管镜进入气道后有较明显的阵发性咳嗽,患者不安静,但无明显紫绀及憋气;差:声门不易开放,恶心,进镜不顺利,气管镜进入气道后有剧烈呛咳,患者躁动不安,并出现紫绀及憋气。麻醉效果优良率等于优、良两级比率相加。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两种麻醉方法麻醉效果比较见表1。根据表1可见实验组(A组)的优良率为89.62%,而对照组(B组)优良率为72.73%,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实验组麻醉效果评价为优者(62.34%)明显高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时完善的局部麻醉对于能否顺利完成预定检查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麻醉好,患者痛苦较少,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满意度。反之如麻醉效果不佳患者易出现剧烈咳嗽、憋气、血氧饱和度下降而使检查中断,严重者甚至引发喉、支气管痉挛及呼吸、心跳骤停等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全面完善的鼻、咽喉和气管表面麻醉是保证支气管镜插管成功和顺利完成检查的关键,如何获得一种使受检者无痛苦、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一直是内镜医师寻找的目标。
目前国内外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各不相同,各有利弊。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含漱法、喷雾法、雾化法、气管内滴注法、环甲膜穿刺法、局部神经阻滞法等[2]。我科以往一直使用利多卡因鼻咽喉喷雾麻醉法,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该法在喷雾过程中会使部分患者产生较严重的恶心,甚至诱发呕吐,进镜时会厌、声门活跃,有时可导致插镜失败,且需要反复多次喷雾,麻醉需要的时间长,护理人员操作繁琐。
为了探索更好的麻醉方法,我们设计了本项研究。多项研究[3-5]表明雾化吸入局部麻醉可以为支气管镜检查提供良好的表面麻醉,并降低由插镜引起的不良反应。超声雾化方法产生的雾化颗粒直径平均在5μm左右,利多卡因经雾化喷出的气雾颗粒小,在呼吸道粘膜表面分布均勻,药物弥散范围广,可深达气管、支气管表面,从而为支气管镜检查提供良好的表面麻醉。Techanivate等[6-7]的研究结果显示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15 min可提供与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相当的气道表面麻醉效果。而方卫平等[8]的研究发现雾化吸入一定剂量的利多卡因时,其血浆药物的达峰时间为15 min左右,因此本研究设定吸入时间长度为15 min,但这一时间长度是否为最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A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89.62%)明显优于对照组(B组)(优良率72.7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实验组(A组)麻醉效果评价为优者(62.34%)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法方法简便,麻醉时间短,麻药用量少,患者易于掌握,痛苦小,绝大部分患者能平静完成检查,无明显不良反应。省却了喷雾法多次喷雾的麻烦减少工作人员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而对照组采用的利多卡因鼻咽喉喷雾麻醉法,使部分患者产生较严重的恶心,往往出现屏气使患者吸入与术者喷雾不同步,不能较好配合麻醉。且喷出的雾粒分布不均匀,其雾粒的直径大,药物多沉积于咽喉及口腔内,到达下呼吸道的量少,在支气管镜进入时需在导管多次内追加麻醉药,从而使操作时间延长。同时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氧饱和度下降、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呛咳、呕吐、恶心等。
综上所述,两种方法比较,利多卡因雾化法的麻醉效果优良,操作方法简单,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掌握,不需特殊设备,是目前支气管镜检查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秀萍,侯霁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07,28(1):42-43.
[2] 刘长庭.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治疗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41.
[3] 秦艳,蒋胤.雾化吸入麻醉法与喷雾麻醉法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对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7):2813-2814.
[4] 王超.利多卡因麻醉用于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19-120.
[5] 陈红梅,黄信刚.不同局部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5):639-640.
[6] Techanivate A,Leelanukrom R,Prapongsena P,et al.Effeetiveness of mouthpiece nebulization and nasal swab stick packing for topical anesthesia in awake fiberoptic nasotracheal intubation[J].J Med Assoc Thai,2007,90:2063-2071.
[7] Williams KA,Barker GL,Harwood RJ,et al.Combined nebulization and spray-as-you-go topical anaesthesia of the airway[J].Br J Anaesth,2005,95:549-553.
[8] 方卫平,李元海,金涌,等.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442-444.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