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绛:永远的“我们仨”

2013-04-29 00:44山海经
党员文摘 2013年9期
关键词:钱瑗我们仨钱钟书

山海经

除了“钱钟书夫人”这个称号外,杨绛的名字更代表着《堂·吉诃德》的经典翻译,小说《洗澡》的心灵文字,散文《我们仨》的温暖回忆,也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在钱钟书先生逝世之后,她从87岁高龄至今102岁,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的几麻袋手稿堆里,从历史的尘埃中,整理出了一本本珍贵的文化宝藏。粗略估算,寻常人垂垂老矣的15年,她又完成大约百万字的写作,圆满写就了自己的人生大书。她说,她在为“我们仨”“打扫现场”——

九旬老人,

在忘我的文字之中站起来

1998年12月21日,钱钟书先生的遗体安放在北京医院的送别室。他的四周,是一丛一丛的万年青。没有挽联,也没有哀乐。

下午1点半,杨绛由保姆和医生搀着进来。钱钟书住院四年,杨绛几乎天天来医院相伴。杨绛站着看了一阵,把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放在先生的遗体上,然后,安安静静坐在院子里的一张小凳上。

先生的遗体被放入棺椁,又抬上了灵车,杨绛的眼神紧紧随着棺椁移动。灵车穿过洒满阳光的街道,来到八宝山。

火化前,杨绛两手扶着棺沿,一动不动看着丈夫,直到亲友把她扶走。

火化的门关上,别人劝杨绛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按照钱钟书的生前意愿,骨灰就近抛洒。杨绛说,钱钟书得享88岁的高龄,没有痛苦地去世,是“喜丧”,大家别太悲伤。

相伴65年的人儿逝去,多么悲伤欲绝的时刻,她依然含蓄、从容,这是一种令人钦佩的落花无言的风范。始终陪伴在身旁的亲友,默默地注视着她,心中一阵阵钻心地痛。因为,去年,她的女儿钱瑗也刚病逝。

今年,钱钟书先生又去世了。丧亲之痛接踵而来,对于87岁的老人是怎样一种考验?她那么纤弱的身体,挺得住吗?

几天后,原《大地》主编舒展很牵挂杨绛,就叫老伴去探视。舒展老伴一进门,见杨绛孤身一人坐在那儿,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哭起来。杨绛拉着她的手,坐到沙发上,劝她:“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难道不是好事吗?”

老伴回家向舒展转述,年届古稀的舒展竟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哭了起来,边哭边说:“瞧你这点出息,让你去安慰老太太,你倒好,自己还要她来安抚。”

钱钟书缠绵病榻整整四年,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伟志回忆:“钱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动手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哎呀,后来不得了了!钱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杨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子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都怕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眼泪都不掉。”

然而,钱钟书去世之后,杨绛真的身心交瘁,走路都要扶着墙壁。“钟书在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而今,她必须敛起丧亲之痛,静下来,喘口气,“必须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从中外贤哲的书中,杨绛选中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决定通过翻译这本书来忘掉自己。之所以选择《斐多篇》,杨绛说因为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她,能够给她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使她感到女儿和丈夫并没有走远。

她,做到了。2000年7月,多位朋友收到杨绛的赠书《斐多篇》,所有的担心,立刻释然了。

所有的人都欣慰地看到:年近九旬的杨绛老人没有被大悲大难击倒,又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留在人世间,

为“我们仨”“打扫现场”

杨绛在书中写道:“他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打扫现场”——检视多年以来的心头事,杨绛首先想到的,是打扫身外之物。

她和钱钟书多次酝酿过,将全部稿费捐给母校。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信托协议书》,将稿费和著作权全部交给清华大学,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以“好读书”命名。第一批捐献72万元。有人提议用她的名字命名,她摇摇头,就叫“好读书奖学金”,那是钱钟书任英语总编纂的馆名。这筆基金,到了2008年8月,本息升值为630万元,受到资助的学子不可计数。

一次,杨绛参加“好读书”奖励仪式,当主持人介绍钱钟书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副博士学位的时候,杨绛当即坦然而又坚决地纠正:不是副博士学位,是学士学位。她不容许玷污真实历史的情况发生,也不容许“沽名钓誉”的情况发生。

女儿钱瑗,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曾经帮助学生张仁强出国。后来,张仁强慨然向北京师范大学捐赠百万元,设立“钱瑗教育基金”奖励优秀教师。而今也应杨绛要求,更名为“尊师基金”。

其实,相濡以沫数十载,杨绛又如何不怀念丈夫和女儿?翻译完成之后,她开始笔耕,要用隽永清新的文字让一家三口永远也不会分开。

92岁高龄的老人,打开多年尘封的记忆,用她的心,用她的情,记录了一家三口数十载的风风雨雨和点点滴滴,集结成了一本《我们仨》,里面记述:

“1932年,春,清华古月堂门口,杨绛与钱钟书初见。这个书生瘦瘦的,青布大褂,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眉宇蔚然而深秀。

“(《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电视剧《围城》热播时,钟书几乎要被媒体包围,不速之客直挤破了门。他避之唯恐不及,我自比:‘我成了一条挡驾的看家狗。

“阿瑗是我平生的杰作,钟书也认为是可造之才,我公公心目当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2003年,亲情散文集《我们仨》问世,无数人因为他们的温馨而热泪盈眶。人们无法想象,涓涓的文字,从一个92岁老人的笔下缓缓地流出,这是何等坚韧的笔耕!

“走在人生边上”,

洗净污秽,准备回家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逾九旬的老人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独自揽下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几大麻袋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

这也是她承诺的“打扫现场”。按照她的说法,要利用来日无多的时光为“我们仨”多做点工作。

钱钟书的文稿,大多都是随手记下的读书心得,涉及题材广泛,手稿达七万多页,被人称为钱钟书的“锦囊宝藏”,涉及英文、德文、法文,多年来随主人颠沛流转,多數纸张发黄变脆,有的模糊破损、字迹难辨。一个个白天和黑夜,杨绛一张一张轻轻地揭下、抹平,粘补缺损,分类装订,编校订正。这件事情,除她以外,还有谁能做得这么耐心,这么细心!

在她与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40卷影印版的《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出版,人们可以从中窥见钱钟书怎样变成一代巨匠的踪迹。

又经数年辛勤,20册《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出版。《中文笔记》多为钱钟书记在笔记本的四周和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勾勾画画,就连辨认也不容易,又何况必须精心整理!

就这样,13册《钱钟书集》、5册《宋诗纪事补订》和《钱钟书手稿集》《我们的钱瑗》……从历史的尘埃之中,一一被杨绛打扫出来,成为文化宝藏。

此外,杨绛坚持读书、写作。2007年完成随笔集《走在人生边上》。据不完全统计,她在钱钟书去世之后完成的书稿,加上尚未整理出版的零散文字,已经超过100万字。对于一个百岁老人,这样的数字算不算惊人?

不经意间,杨绛和大家一起跨入了2010年,是一位跨入百岁的老人了。百岁对人生而言太难得,许多朋友想来祝贺,她对比较亲密的朋友说,天太热,“你们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别麻烦大家了”。

尔后,杨绛又把自己关在家中,继续“打扫现场”。她说,她期盼有生之年亲见《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的整理和出版。

就这样,进入2013年夏天,杨绛在人世顽强地活到了102岁。她始终微笑着、倔强着,仍在孜孜地为“我们仨”“打扫现场”。

爱夫之切,爱女之心,高尚人格,尽在其中。

(摘自《知音》2013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钱瑗我们仨钱钟书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我们仨
女儿的感恩
言传不如身教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一封“提前”的回信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