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话语

2013-04-29 00:44晓德
党员文摘 2013年9期
关键词:李克强领导人语言

晓德

中国新领导人主政以来的率先垂范,并由此带来文风、会风的大变革,引人瞩目。他们用实际行动丰富了高层对内、对外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平实的语言之风,更与清新的执政风格一脉相承

1969年1月,延安市梁家河村一个精明的后生,在给刚到的知青扛箱子时,主动挑了一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

他本以为会很轻,结果却发现别人扛的大箱子远没有自己的沉。这名后生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这个当年爱读书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带领他的同事们一起站在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下,他们以幽默自信的谈吐、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睿智渊博的学识,展现出全新的执政风貌,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官场语言。

“回到人间”

“海胜、晓光、亚平,你们好!”

2013年6月11日下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出征仪式正在举行。习近平的开场白,给现场带来很多温馨和暖意。

细心的中国网民很快注意到这一与众不同的称呼。“习总问候航天员,直呼名字不带姓,这多像家人在送他们远行!”网友“荷露凝香_79547”在新浪微博上激动地写道。

一个月后的7月11日,习近平的身影出现在河北省西柏坡纪念馆内。一块展板让习近平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逐条对照解读。

没有官话套话,只有认真和平实。

在外界看来,平实的口语化表达,已经成为习近平鲜明的语言特色。

在就任总书记后首次视察广东时,习近平将改革开放形容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海南三亚调研谈到小康标准时,他又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回到人间。”去年12月初,新华社刊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长篇人物特稿时,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曾引述网民的话如是形容。该网民的原话是:“(领导人)回到人间挺好,百姓会觉得我们是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就不该说两家话。

改变官场话语体系,最有效的方式,当属领导的率先垂范。为此,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都在践行着新的语言艺术:官话民说。

常用“大白话”

“情况似乎正在改变。”今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记者吉密欧曾两次近距离观察另一位中国领导人李克强,一次是总理记者会,另一次是李克强与新任美国财长雅各布·卢举行双边会晤。观察一周后,吉密欧得出上述结论。

“中国正在远离宣传。”吉密欧在所供职的媒体上写道,“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展现出针对听众选择讲话内容和方式的能力。”

在3月17日中国总理举行的记者会上,李克强的名言被境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他在遣词造句时常用一些大白话”。

吉密欧所称的“大白话”,包括“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担任公职“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等等。李克强的这些“大白话”,在向来喜欢争论不休的中国网络媒体上,难得地引来一致好评。

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媒体人显然更了解中国领导人所要面对的工作挑战。“在地广人多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要想把自己的意愿准确传达给底层行政单位和人民并非易事。”去年11月28日,韩国《朝鲜日报》专门刊发评论文章《习近平的口才》,文章称,中国政治家尽量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现实。

“空谈误国”

在2012年底一次关于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座谈会上,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讲述了原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文集里面的一个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神农架地区的人们为了驱赶野猪,就把狮子、老虎等猛兽的声音录下来,用大喇叭播放。一开始,野猪真被吓跑了。但过段时间之后,野猪又回来了,因为它们发现只有声音,没有危险。村民们感慨,看来唱高调、说空话连野猪都骗不了。刘云山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空谈误国”。“说假话,连野猪都不信”,这个形象比喻一度引来热议。

国务院一些官员都知道,参加总理李克强主持的会,仅准备好一份发言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随时准备回答李克强的即兴提问。

而被媒体称为“京城名嘴”的王岐山,其幽默的语言风格早已广为海内外熟知,甚至希拉里也曾为了听王岐山的演讲而抢观众的同声传译机。王岐山曾在中美对话中称美国拍档盖特纳应叫他“叔叔”,也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对人大代表连称“很不好意思”。

“高层领导人希望展示人性的一面,以表现这一代领导人的不同,离人民更近一点。”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薄智跃说。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刊登《领导干部要会“说话”》的文章指出,新一届领导人“说话”的改变,一定会给中国带来全方位的变革。

“很会讲故事”

“他是一位智者。”2013年3月23日,在听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演讲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康斯坦丁·阿赫克维奇这样描述他对习近平的印象。

“他本人稳重又有风度,讲话语速缓和,但回答尖锐问题又很机智和有力。”阿赫克维奇的同学扎哈琳卡·弗拉基米洛夫娜则表示,自己十分喜欢习近平的语言风格,“他很会讲故事”。

在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行程中,习近平给俄罗斯的学生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作战的故事。习近平在演讲中还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后者被舆论归纳为“鞋子论”,并引起外媒的浓厚兴趣。

“习近平主席用中国和世界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了中国政府、中国人的内心所想。”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邢廣程说,访俄期间,习近平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阐释了中国立场。

在4月7日开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习近平的发言引发世界媒体热议。尤其是“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的说法,引来美、日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媒体的猜测:他到底指的是谁?

在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白云真看来,习近平得心应手地运用中国俗语,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以及中国话语注入到中国外交理念中,其朴实生动的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外交语言,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5月以新身份首次出访。在巴基斯坦议会大厦发表演讲时,李克强引用了中国军迷网友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巴铁”,以及“宁舍金子,不舍中巴友谊”等网络流行语。而在德国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他又坚定地表示“不应该允许任何人破坏、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

举重若轻,谈笑风生。中国高层在外交上的自信和风趣,通过幽默平实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新的一个例子发生在7月10日。

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一开口就妙语连珠。他先是调侃自己和美方团长雅各布·卢是“一对新人”,后又话锋一转:“不过,中美经济关系有点像夫妻,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也有吵架,有分歧,但是都必须增进了解,增强互信,培育共同的生活基础。”

“我们两家不能走离婚的路,像邓文迪和默多克,代价太大了。”汪洋这一句话再次引来一片笑声。

(杜启荣、王景义、刘谊人、王炜、张源、李云贵荐自2013年7月19日-25日《国际先驱导报》)

猜你喜欢
李克强领导人语言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语言是刀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