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之惑

2013-04-29 00:44时晓冉
党员文摘 2013年9期
关键词:铁饭碗城管公务员

时晓冉

一个小小的编制,代表着福利,代表着稳定。被编制捆绑的青春,该在何处安放?

被“编制”的青春

如果不是父母的“强硬建议”,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李晓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职业生涯将从一名城管做起。此前,她已经找到了一家小型外贸公司,能在商场上发挥所学商科知识。然而,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结果却将一切打乱了。

原本,李晓只是“试试看”。在父母的催促下,报了一个招录人数较多的城管职位,但她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能考过,更没有想过自己要去从事城管,“这与我的专业所学和职业规划根本不相符嘛”。

然而,当得知女儿考中的消息后,父母显然“不淡定”了。面对犹豫不决的女儿,他们开始了轮番教育:

“5000多人报考,只录取50人,录取比例还不足百分之一,千辛万苦考上了,怎么能放弃?”妈妈苦口婆心。

“这次招的是有编制的,你知不知道一个编制有多重要?你知道编制意味着什么吗?”爸爸言之凿凿。

或许,现在的李晓还不能切实体会到编制的“含金量”,但她最终还是决定听父母的话,去城管大队报到了。因为她注意到在报名应聘的人群中,不乏来自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名校的硕士,甚至还有两名博士。“他们都来报考,这个职位这么抢手,应该有它的好处吧。”李晓说。

年轻人,到“编制内”去?

曾几何时,大批“编制内”人士扔掉“铁饭碗”,形成波澜壮阔的“下海潮”。然而,今天的年轻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批毕业生视考入“编制内”为最有进取心的表现。

有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都超过100万,2013年更是达到了156万,最热岗位的招录比竟然达到了令人咋舌的8436∶1。除了公务员队伍,央企和事业单位也成了热门,大学生对户口、稳定、福利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去创新和创造的激情。

不可否认,有不少年轻人怀着一腔热忱,希望通过进入公务员队伍,实现自己经世治国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但如此热衷于“编制内”,更多恐怕是源于对编制“含金量”的向往。收入稳定、有社会地位、高福利、享受公费医疗、子女入学优先,甚至一些机构还能提供内部经济适用房。不必担心所在行业的景气与否,也不必理会外界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编制很多时候是与之捆绑的社会资源的代名词。

编制引发的不公

所谓“编制内”和“编制外”,在我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由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严重滞后,目前不少地方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都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核定的。为满足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被迫大量编外用人,超编现象十分普遍,一种新的身份意识——“编内”与“编外”人员的身份差异在日益强化。由于编制管理改革没有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编制问题已经成为制造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

僵化的人员编制管理已经成为限制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妨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就业公平和民生基本保障。在相同的部门干着同样的工作,“编内”和“编外”的工资差距可能有几千块钱。一个扫了几十年大街的老伯,因为没有编制,等到60多岁扫不动了,只能回家继续种地……没有真正经历过“编制外”的痛苦,大概不会体会到一个小小的编制到底意味着什么。

也正因编制有如此魔力,2012年,哈尔滨环卫系统向社会公开招聘457个环卫工勤岗位,就吸引了一万多名报名者。在进入最终竞争的7000多人中,约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还有29名硕士生。“有编制,能落户”是最大的吸引力,一个参与竞争的研究生声称“死也要死在编制内”。

“稳一代”失的是勇气,

缺的是安全感

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定义年轻人应有的气质:“如朝旭初阳、如初生的虎犊、如活泼的戏文、如春前的青草、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而如今的中国年轻人,显然缺乏这样的朝气与魄力。他们大多数不敢闯,不敢拼,只想拿到一个有终生保障的“铁饭碗”。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走出校门,寻找的是青春和理想的安放地,是价值实现的空间。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年轻人尚未起步,便想着如何安葬青春理想,托付人生。媒体把努力挤进体制内的年轻人称为“稳一代”,这绝不是国家之幸。面对越来越多的“城管硕士”“大学生掏粪工”“本科生清洁工”,我们仅仅是苛责他们“饥不择业”吗?是什么让他们非要进入“体制内”才感觉安全?

“我们又何尝想求稳?年轻时谁不想拼搏一把?但是往哪拼?向哪搏?”一位参加多次事业编制考试的年轻人对“稳一代”的评价感到“愤愤不平”。正是当前社会房价、物价空前提高,而就业机会较少,且编制内外的巨大待遇差距,让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进入“编制内”。

“编制热”还折射出我国的教育危机。毕业生的科学精神、竞争精神逐渐丧失,功利的价值观、贪图稳定安逸的生活取向,成为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驱动力,这也是追求编制的“稳一代”形成的原因。

人才流动,

打破“编制束缚”是关键

编制,就像一堵墙,一道屏障,人为地割裂着现代社会,而且与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经济越来越不合拍。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社会,上升的阶梯不是一处,而是比比皆是。“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内”,这种让公民只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就业环境,显然是不成熟不健康的。

当人们都热衷于挤进“编制内”,人的才能和创造力被配置在非生产性的再分配领域而不是生产性领域,必将弱化社会的创新能力乃至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因此,打破公务员手中“铁饭碗”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广东、广西等一些地区也先后进行了探索,部分实行了公务员聘用制,将“终身制”变成“合同制”,将“铁饭碗”变成“瓷饭碗”。

其实,这也是中央一直以来坚持的改革方向。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在不断深化改革,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消除编制内外的不同待遇,鼓励人才平等竞争、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提供公平、健康的环境,才能让年轻人自由选择在“编制内”或“编制外”追逐梦想,让所有劳动者依靠勤劳、智慧和勇气共享发展机会。

从整个经济社会环境来看,只有从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保障、福利兜底、价值选择等角度着力,年轻人才可能多元认识职业价值,去往更自由開阔的职业天地。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在“编制外”能找到很好甚至更好的发展机会,有更好的经济回报,那么,“死在编制内”的狂热,也就会自动淡出人们的视野。

(摘自《中国青年》2013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铁饭碗城管公务员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篮球公务员
丢掉“铁饭碗”当起“花把式”
城管递烟执法,无需批评却要检讨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提高城管水平
铁锁链
公务员
打破铁饭碗的有益尝试——漳州市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探索
城管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