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扫荡”全球数据库

2013-04-29 00:44张喆苏展岳菲菲
党员文摘 2013年9期
关键词:美国国家安全局沃森情报部门

张喆 苏展 岳菲菲

“斯诺登效应”把美国政府的庞大监视系统层层剥开——美国国家安全局如何秘密获取、存储并使用全球数据?美国间谍如何借助数据情报网,不动声色地跟踪世界上几乎任何地方的人?“棱镜门”使媒体有机会前所未有地深入这一领域,带领人们“窥见”可能笼罩在任何人头上的情报网。

“棱镜”项目还有仨“姐妹”

爱德华·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项目,缘起于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监视计划。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如何避免遭受更多的恐怖袭击成为美国情报部门关心的重点。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情报分析师提出了“联系链”概念,试图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提前获取“敌人”的动向。当年10月获通过并延续至今的《爱国者法案》,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大规模监视的法律依据。

2001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秘密啟动了“无授权监控”项目。该项目让国家安全局在无需获得法院授权的情况下,监控美国公民的国际电话和电子邮件。与这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是大规模的数据挖掘活动。

2004年,小布什政府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等法律困境,把“星风”监视计划分拆成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四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码头”和“核子”。

尽管按照美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说法,上述项目的监视目标均为“外国人”,但这些监视项目事实上也几乎将所有的美国家庭包括在内。

“主干道”和“码头”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其中,“主干道”项目负责监视电话信息,包括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但不会窃听通话内容。

另外两个“规模小得多”的项目则负责截取内容,其中,用来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的是“核子”项目;而“棱镜”项目则用于监视互联网,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脸谱等美国IT巨头的公司服务器上收集个人信息。

据悉,美国法律限制窃听和偷听美国公民通信的实际内容,但对于打电话这个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只有很少的保护。而且,对于其他与电话无关的数据,例如用信用卡付账,几乎没有法律保护。当不同的数据流被整合到大型数据库中后,把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与信用卡购物或使用电子收费系统的数据相匹配,情报分析师就能获得一个人生活的不同侧面。而在过去,仅靠偷听他们的谈话绝对无法得到这么多。

这些项目直接收集民众的电邮、聊天记录、通话信息等,这或许可以帮助追踪恐怖分子,但也将普通人的健康状况、政治或宗教倾向、商业谈判机密甚至婚外情,都暴露在美国情报部门的眼皮底下。

所谓的“元数据”,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留数字踪迹中的元素。通过跟踪“元数据”,调查人员可以精确定位嫌疑人的地理位置,甚至精确到建筑物的具体楼层。他们能够为某人的联系人,以及联系人的联系人做一张电子地图。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元数据”应用于犯罪调查的实例中,最具戏剧性的当属发现了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彼得雷乌斯的婚外情。

联邦调查局探员在对一桩跟踪案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威胁性邮件的地址获取了具体的地理位置——邮件发送者曾在若干旅馆使用计算机。随后,探员要求旅馆提供在邮件发送时间点使用商务中心的住客名单,这番调查引出了彼得雷乌斯的传记作者布罗德韦尔。不久,探员通过电子邮件的内容发现了彼得雷乌斯的婚外情。

一名前中情局官员表示:“在许多重大的恐怖主义行动或者已经破获的行动中,‘元数据功不可没。”

数据专家称,监视机构有效地挖掘“元数据”的能力,已经使窃听和截取通信内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美国法律和美国政策把通信内容视为最为私密且最有价值的,但这在今天已经过时了。”总部在华盛顿的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的负责人马克·卢腾伯格告诉媒体,“如今,与通信关联的信息远比通信内容本身更重要,那些从事数据挖掘的人都清楚这一点。”

新技术助美“窥探”世界

“无界限线人”工具

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发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工具——“无界限线人”。这一工具旨在对获得的“元数据”进行记录和分类,能够让使用者在地图上随意选择一个国家,便可以了解在这个国家获取的信息量、信息类型和信息内容。

英国《卫报》称已经拿到有关这一数据挖掘和处理工具的文件,其中包括一份明确标明了从各国获得的信息量的分布图。文件内容显示,以美国本土为例,国家安全局在2013年3月总共从美国的计算机网络中获取了超过30亿条信息。

《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有关打一次移动电话的地点和时间的仅仅四条数据,便足以让分析师有95%的把握确定打电话者的身份。

《卫报》还披露了一份由“无界限线人”绘制的“全球热度地图”。该地图显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从世界各地获取的数据量,比如,2013年3月该局总共从全球互联网上收集到970亿条数据。“受灾”最严重的是伊朗,占据了14%,在地图上呈现为深红色,与之不相上下的是巴基斯坦,另有约3%来自美国本土,不过其中一些可能是流经美国服务器的外国数据量。在该地图中,中国地区显示的是与美国本土相近的“黄色”。

“三边测量”技术

美国情报部门和执法机构还在使用一种被称为“三边测量法”的新技术,它能够从一个时刻到下一个时刻“纵向地”跟踪人的位置。

实际上,三边测量法本是测绘学中的一种测量方法,通过测量绘制的控制网中各条边边长,以确定网中各点的平面位置。201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这一原理,在指南针指示混乱的情况下,用三边测量法来代替指南针。目前,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测距仪和更准确的地图为精确的三边测量提供方便。

对于情报部门来说,要通过这一方法确定被“跟踪”人的方位还要借助手机。三边测量法先通过手机蜂窝站得到数据,然后据此知晓一个人所在的海拔高度,精确度足以确定该人在某栋建筑的某一层,再根据角度等信息确定该人的“坐标”位置。甚至还有软件能够通过分析手机数据,据此预测一个人最可能采取的路线。

“沃森”式计算

同样是为了信息处理,据行业分析人士称,长期以来,情报机构一直是对高级计算和数据挖掘软件需求最强烈的客户之一。IBM的“沃森”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据了解,“沃森”号称是一台超级计算机。IBM开发“沃森”旨在完成一项艰巨的挑战:建造一个能与人类回答问题能力匹敌的计算机系统。这要求其具有足够的速度、精确度,并且能使用人类的自然语言回答问题。

这使得“沃森”成为计算机界的“大块头”。它由90台IBM服务器、360个计算机芯片驱动组成,有10台普通冰箱那么大。同时,它拥有15TB内存、2880个处理器,每秒可进行80万亿次运算。

“沃森”显现了数据密集型的人工智能的强大力量。2011年,它击败了美国的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的人类选手,成为那场人机大赛的冠军。

分析人士说,“沃森”式的计算正是处理海量数据所需的技术,它能自主即时分析互联网通讯数据,发现可疑的在线行为模式,因此能缩小对恐怖分子和其他可疑人士的搜索范围。在过去两年里,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都在测试使用“沃森”。

(综合摘编自《东方早报》《北京青年报》,高良槐荐)

猜你喜欢
美国国家安全局沃森情报部门
IBM沃森成败录
达标并不是一件好事
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利用人工智能整理侦察数据
高科技奥运会
《双螺旋》险些被禁止出版——记詹姆斯·沃森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