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视角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引问策略探究

2013-04-29 23:37:10喻立斌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策略

喻立斌

摘 要: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完成的。本文从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生成性”提问存在的误区入手,就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引问”这一生成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充分预设、抓住时机、巧用方法等策略,从容引发“生成”。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引问;生成基础;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学习的主体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的“引问”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有效的引问,能引发课堂有效生成。然而,现在有的教师缺少及时有效生成的技能,不经意间就可能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

1.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缺乏“转问”技巧

在课堂里,对于遇到的疑问,学生提出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良机及时引问,就会产生有效的生成。但是,我们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引问的技巧,白白失去了生成的机遇。

【案例】“专制帝国”:某一位教师在说到了明朝的厂卫制度,当时有名学生就问到:“老师,为什么现在不延用当时的厂卫制度啊?”听到这个问题后这位教师很惊讶,想立马回答,但仔细一想,自己也很难说对,于是就改为:“这个问题提得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是留在我们课后再讨论吧,我们接着来讨论刚才的问题吧。”

本片段中,教师对学生出人意料的提问难以招架,给学生留下了疑惑。其实,此时教师不妨这样转问:“为什么要延用厂卫制度啊?”学生可能会说:“当今社会腐败现象比较普遍,用厂卫制度天天监视那些当官的,谁腐败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学生在阐述理由时就会把他的错误暴露出来,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个问题的关键,告诉学生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

2.针对学生的回问,教师偏离“追问”主题

面对引问后学生的回答,教师自己要心中有底,就是教学千万不能偏离主题。但是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可能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是为了显示课堂教学气氛而不能很好地追问,使课堂偏离了教学主题。

【案例】“从维新到革命”教学片段实录:

师:你觉得孙中山是怎么一个人,你对他如何评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一生为革命奔波,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

师:“为他人做嫁衣”,为什么这么说?

生:孙中山缔造了一个中华民国,可最后却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师:好,所以你认为他是一个悲剧人物,那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力图通过实业来救国的人。

师:从哪里看出呢?

生:卸任后他就致力于铁路的修建。

师:所以你觉得他是实业救国。

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用多种思维方式研讨问题。可惜的是,当学生的提问偏离主题时,教师没有予以纠正,而是任其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因此产生了很多与教材内容不符合的观点,这种背离教材视野、缺失教材价值观的追问是无效的。

二、概念界定

1.生成

生成就是創生、建构或生长。教学生成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结果。教学生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预设到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是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生成,基于的是教学本身的丰富性及其动态形成的特性,它解决的主要是教学的“合伦理性”和“变化”的问题。

2.引问

“引”:指引,引导。“问”:提问,问答。本文中的“引问”,就是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引问”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三、基于课堂“生成”的教师“引问”策略

1.充分预设,从容“引问”诱发生成

教师围绕相对明确的具体问题,考虑教材、学生和自身三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多地预设出学生可能做出的反馈回答的内容和方式,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能诱发生成。

(1)吃透教材,弹性预设,从容引问,为生成奠定基础。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在课前,教师必须多角度地理解教材,预设要有“弹性区间”,多考虑学生会如何说?自己又该如何引?比如:在上“文化多样性专题复习”一课时,围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这个目标,预设这样一个活动:播放张艺谋的“上海申博宣传片”,让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民族文化的多样,说出自己的感想、体会,领会其意义,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教师则适时点评,引导,使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得以升华,从而较好地达成了目标。这种有弹性的预设,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思维空间,教师也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也才有可能促进生成。

(2)备好学生,动态设计,从容引问,为生成提供场境。有时候教师的引问,会出现“引”而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偏差造成的。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当生成的机会来临时就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或者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主题等情况。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这种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问题)、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使课堂更精彩。

2.抓住时机,及时“引问”捕捉生成

(1)问在有疑时,柳暗花明变通途。学贵有疑,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的引问就是为了促使学生自己会发现并提出备课之外的问题,而随机有效的“生成性”引问则能启迪学生心智,让学生的疑问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使学生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如:在学习九年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时候,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这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没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一方面人多力量大,可以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人力也是一种资源啊;另一方面,孩子多,家庭负担重,养不起孩子了自然就不会多生孩子了。”这样反常规的回答大大出乎笔者预先设定的答案范围。于是笔者临时改变了教学设计,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能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了鼓励,接着就反问那位同学。因此,面对一些比较抽象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引问,对易混的“节点”进行敲打,在即时提问中进行有效的区分,让学生“散尽疑云柳暗花明”。

(2)问在创意时,突破传统展新路。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来的创意是非常规推理的,有跳跃性的,有些标新立异的,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能够通过引问进行激发和提升,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让课堂更加精彩。例如:听曹老师讲“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课,那是在讲述挫折产生的原因,曹老师把“2008年,印尼出现了第100个禽流感死亡病例,而且自2005年以来,世界上出现的人类禽流感病例半数以上出现在印尼”这个时政新闻拿出来叫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灾难,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是自然因素,因为禽流感病毒是人们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回答进入教师预设的轨道,符合课程的教学范式。但一个男生的回答却打破了预设,他认为“是印尼政府没有扑杀家禽的不负责行为才导致印尼人在这场灾难前束手无策,人为因素更多”。动态的课堂创意的回答,曹老师及时调整了文本预设,他有效的“非预设性”提问把学生即时的课堂回答转变成了生本资源而且进行了挖掘,很好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问在冲突时,理性“链接”拓文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信息与知识来源日渐丰富,他们对文本提出的道德和理论要求就会与现有道德发展水平和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进而“发难”质疑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把握思想冲突的变化由来和过程,通过引问,将学生的思想冲突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学生现实认知和文本理论的“冲突危机”在教师的巧妙“引问”下,把学生引导到道德内化、认知重建和探究新知的方向上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有效拓展了文本书牍内容,最后以寻找解决办法和递交建议书的方式完美谢幕。

3.巧用方法,灵活“引问”有效生成

(1)引问后即时追问,在师生对话中自然生成。引问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所以追问是必不可少的。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适当的深层次追问,能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领学生去探索。

(2)引问后合理延问,变教师鼎言为寻求生成。课堂上,针对一些有价值的学生问题,当课堂讲解无法解决时,不妨将这些问题设计成小专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这样的处理既节省了时间,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被动,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动力,还为学生在课后拓展知识指明了方向。

(3)引问后耐心待问,树学生信心再激活生成。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口头的交流是對话,等待也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因为在教师耐心等待的过程中,首先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机会,自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追问和点拨的时候,遭遇“冷场”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但笔者没有采取转移话题或者公布答案的措施,而是等待。事实证明,一分钟的思考让学生在回答时神情更自信,条理更清晰,思路更宽广。

四、对于教师引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动态的生成。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何“引问”促进生成也就成了教师驾驭课堂的一门艺术。

1.教师要加强预设

在新课程关注“生成”的今天,强调“预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师要加强调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要求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度调整。

3.教师要加强反思

一是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二是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三是反思教育机智——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四是反思再教设计——为了“生成”该怎样“预设”。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祖国(2017年3期)2017-03-16 10:14:34
摭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20期)2016-04-14 01:07:35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思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