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军
在乡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对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教师应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经验、知识积累等发表不同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到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自由地思考、争辩,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由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五个方面构成,教材又编排为不同课型。阅读和作文是最基本的训练和课型。近两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参与式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在师生共同参与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和所有教师一样,面对着现在众多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等,时常感觉到无力招架,不知道从何入手。但如今,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边学边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和反思。
二、改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措施
1.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农村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妙,思想表达深邃,见解阐述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载体。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读书会和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观察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學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教师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丧失自信心,其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2)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地提高弱势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础题和练习作业,如果他们做对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训练中获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笔者还经常给出一些激励性评价,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
2.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1)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诉欲望。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遇到这方面的话题时则会“情动而辞发”,激活脑中丰富的生活素材,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作文就会有血有肉,展示出农村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生活世界。教师若忽视了学生情感的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永远沉睡不醒,学生的习作也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了。由此看来,激活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功夫与习作方法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一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是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2)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在与学生座谈中,笔者了解到好多学生写作都是凭着感觉走,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因此,学生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修改要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这样,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创造性。教师要将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的初稿,了解到最真实的学情,制订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当然,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学生若再做修改,习作还可以再做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的动态性评定,有利于学生对习作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