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菊萍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知通过质疑、探究,寻找规律去解疑析难,举一反三地学习新知,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辨析解难的能力,也使之养成了积极探究的习惯,提高了思维品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思维品质;能力培养
一、利用已知词义去探究
古人善于把词义相近、相对的词并列地组合成短语或句子。据此规律,我们就可用已知的词义去探究未知词义。如下列成语:扶老携幼、高瞻远瞩、足智多谋、严惩不贷、不卑不亢、若即若离。我们可利用“扶、瞻、足”去探究“携、瞩、多”,它们的意义分别是“搀着,视(望),充足”,从而得出“拉着,注视,数量大”的词义;利用已知“惩、卑、离”去探究“贷、亢、即”,它们的意义分别是“惩罚、自卑、离开”,从而得出“宽恕、高傲、凑近”的词义。
二、依据语法规律对词义进行探究
利用現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我们也可探知古代汉语词的意义,尤其是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屡试不爽。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3.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鸿门宴》)
4.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例句1“水”的前面有能愿动词“能”,可知名词“水”被活用为动词,作“游水”讲;例句2中“之”被用作动词,作“到、往”讲;例句3代词“之”前的“活”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活”;例句4中的“异”为意动用法,意为“对此感到惊异”。
三、根据修辞特点对词义进行探究
古人善用各种修辞,既避免了词语的重复,又可使意思表达得生动、活泼。抓住这一特点,对我们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质疑、探究训练极有裨益。而对探究词义最有帮助的修辞方法,当推对仗、互文和排比,例如: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6.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例句5是对仗的修辞方法,“用、以”都有“任用”之意;例句6是互文的修辞方法,“叫嚣”是“喧哗、吵闹”之意,而“隳突”是“毁坏、骚扰”之意,两句合起来则是“吵闹、骚扰”的意思;例句7是排比的修辞方法,句中的“取、举、割、收”是“取”的意思,分别有“夺取、攻取、割取、收取”之意。
四、根据词所处位置进行探究
根据词在句子里所处的位置,看它前后和哪些词结合,它们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充当了什么句子成分,进而来探究词的含义。例如: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敦颐《爱莲说》)
9.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屈原《楚辞·涉江》)
10.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例句8中的“上”是方位名词,它在句子中处在动词的位置上,被活用为动词,意为“长上”之意;例句9中的“巢”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筑窝”之意;例句10中的“岁”是名词,处在动词“征”之前,活用作状语,表示“每年”之意。
五、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进行探究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2.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例句11中的第一处“于”是介词,与蓝组成了介词结构作补语,意为“从蓝草中提取的”的意思。第二处的“于”也是介词,与后面的蓝组成了介词结构作补语,意为“比蓝草还蓝”的意思;例句12中“于”是介词,与后面的潭上组成了介词结构作补语,意为“在潭上”的意思;例句13中的中的第一处“乎”是介词,与吾组成了介词结构作补语,意为“在我前面”的意思。第二处的“乎”也是介词,与后面的吾组成了介词结构作补语,意为“比我……”的意思。
六、用最常见的表判断“者”或“也”进行探究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14.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15.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6.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例句14中的“者……也”表判断,意为“……是……人”; 例句15中的“也”表判断,意为“……是……”;例句16中“者也”表示判断,意为“……是……”。
七、还可以利用文体分解,上下相通进行探究
利用文体知识对文章进行分解学习,达到上下相通,文和言融合的效果。以“赋体”文章为例。赋者,铺陈也。《秋声赋》文章铺陈了“秋状”“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等,作者情感“听秋声”而悚然、异哉,“绘秋声”“解释秋声”而悲,“悟秋声”叹人生等。
“赋”的文本特征常识被用来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知识,辅助学生加深了对“赋”文的铺排渲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利用赋的文本特征分解学习的体验,使得杂乱的文本得以迅速地廓清,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尤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去思索其他文体文章学习的方法路径。